最美的“乡”遇
02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3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08月1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38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最美的“乡”遇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3-08-11 10:54:13

□本报记者  谢婷婷

  暑假去哪儿?“三下乡”!这是我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的回答。广大农村需要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大学生也需要到农村去,在服务农民群众的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卫生下乡,今年暑假,我省高校青年学子以“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路,以奉献之姿践行担当和使命,将青春融入新时代的追梦征程,在实践路上书写最美的“乡”遇。

行走的思政课
  “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活动,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伫立在天安门广场前观看升国旗仪式,沉浸式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面对面采访老党员听革命故事……暑假伊始,合肥工业大学“缅怀革命先烈,致敬五星红旗”大学生国旗护卫队暑期实践团奔赴北京,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红色基因。
  在雄伟的天安门广场,当鲜艳的五星红旗伴着雄壮的国歌声与旭日一同升起,实践团成员高唱国歌、热泪盈眶,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大型主题展览,透过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走进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感受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采访老党员,聆听他们的入党初心和奋斗故事,体悟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实践尾声,成员们表示,此行更加坚定了他们的理想信念,点燃了他们在新征程上担当与奋斗的热情。
  “太像了,太像了,这就是我的父亲!”7月6日,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烈士画像”志愿服务团队将12幅英雄烈士的画像捐赠给了泾县烈士亲属和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彭惠珍老人看到画像之后,激动不已,连声说道。
  在这场红色研学之旅中,队员们走进泾县茂林镇高湖村烈属的家中,根据烈属的回忆,为徐志凯、徐志芳、章云海三位烈士绘制画像。他们不再是课本前的旁观者,而是成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参与者、讲述者与传播者,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薪火,学习伟大建党精神。“为烈士画像的意义不仅在于画出来、画得像,更重要的是把英烈的英雄精神传承下去。”队员们说。
  社会实践是广大青年学子认识社会、感知国情的重要窗口,我省高校坚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让青年学子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生活,厚植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真情实感,在行走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潜移默化的实践教育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思想品格,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对话老党员
为烈士画像

乡村来了“帮帮团”
  砀山县素有“世界梨都”美誉,酥梨产业是该县支柱产业之一。全县现有50万亩梨园,每逢春季开花授粉阶段,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高强度的持续工作,同时因授粉期较短,常常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近日,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科研团队赴该县开展“科技助梨业 授粉解农愁”社会实践活动。
  科研团队冒着高温酷暑,来到该县唐寨镇侯口村走访梨园种植户,了解人工种植过程中的难点,并与本土企业探讨授粉设备生产研发中遇到的瓶颈。经过反复实验,科研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机械工程等技术设计出智能授粉机器人,有效缓解了人工授粉困难等问题。科研团队不断加强技术攻关,利用学科优势帮助种植户、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用科研成果赋能乡村振兴。
  选料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培植……8月初,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技小院“茯苓菌团”社会实践团成员王康康正标准化操作着茯苓培植流程。这些步骤对他来说早已熟稔于心,只不过,这次的实验场所并非校园里的实验室,而是在乡村田野。
  这是“茯苓菌团”社会实践团连续三年来到岳西县技术帮扶茯苓产业。茯苓的生长主要依靠松木提供养分,传统种植茯苓的农户大多采用砍伐松木的方式来培植茯苓。三年来,该团队攻关研发了袋料培植、压缩棒培植、半覆土培植、引苓接木等四种新型茯苓栽培模式,有效避免传统培植方式造成环境破坏、栽培时间长等弊端。“科研工作就是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王康康说。
  作为省内“农字号”高校排头兵,今年暑期,安徽农业大学共组织24支乡村振兴专项团队、12支校级重点团队、67支校级团队和162支院级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山林湖泊、鱼塘羊场等,开展政策解读、产业调研、电商带货、科技支农等特色活动,用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服务“三农”切实需求。
  这个暑假,我省高校师生纷纷组团成立农业“帮帮团”,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的村庄、企业、合作社。青年学子扎根一线为农民做实事、解难事;在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中做科研、治学问;在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培养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大舞台演绎青春风采。

乡野实验
助农带货

创新激发实践育人功效
  今年暑假,我省青年学子主动投身社会实践,用这群“00后”的话来说,“‘自找苦吃’才是青年实现‘自我蝶变’的正确打开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学子沉下心、俯下身“自找苦吃”,读“无字书”、进“百家门”、行“万里路”,不惧挑战、向难而行,用朝气和学识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书写了实践路上最美的“乡”遇。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实教材与实践平台,也使大学生在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中全面提升了能力和素质。今年,我省高校以“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作为社会实践的行动指南和生动教材,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参与实践学生的必读内容,鼓励青年学子以青春视角、青春表达,在实践中厚植情怀、淬炼担当。
  与往年相比,今年暑假,我省各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服务更精准。在传统的志愿支教项目中,记者发现各实践团队不仅注重课业辅导,还创新性添加了艺术启蒙、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以及情感陪伴等内容,助力青少年全面成长。此外,各高校“三下乡”团队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注重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贴合乡村的实际需求,精准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省共青团坚持改革创新,主动担当作为,突出实践育人实效,不断扩大工作覆盖面,打造品牌形象,提高社会影响力。为固化实践成果,强化育人实效,我省共青团坚持按需设项、打造思政课堂、深化志愿服务、加强成果转化、创新活动载体,不断完善实践活动的机制。此外,还积极打造红色、少先队实践营、乡村振兴等专项特色品牌,并通过前期项目需求征集,校地双向选择,实现了“三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精准对接。
  诚然,当前“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面临着一些堵点,如部分大学生群体对服务乡村振兴的认识不够、主动性不够,实践活动中专业学科优势与乡村产业优势深度结合不够,实践项目的可持续性与保障激励措施不强等。下一步,我省共青团将积极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形式、新思路,着力健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完善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和保障机制,不断打造社会实践青春大课堂,着力发挥社会实践育人新功效。

爱心支教
非遗传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