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微微:播种乡村教育的星火 释放乡村振兴青年人才的“雁阵效应” 我的青春在家乡 六安篇 童维新:率先返乡的年轻人 汪亚:“挺直腰杆”种好粮 乡村振兴路上的青年先锋模范
09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3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08月04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37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童维新:率先返乡的年轻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 慧 发布日期:2023-08-04 13:13:59

□本报记者  黄  慧

  过年前,行色匆匆,归心似箭;短暂相聚后,背起行囊,渐行渐远,就这样年复一年,让已经外出工作六年的童维新看不到头。“难道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要过这种背井离乡的生活吗?”扪心自问后,童维新有了一个理想:让村民们在家门口有班上,有钱赚。
  “家有千万,带毛不算”“你是不是疯了”“不务正业”……2009年,当童维新辞去年薪30万元的工作,回到家乡金寨县果子园乡白纸棚村养鸡时,亲友们无一不反对。“搞农业的人十个有九个是失败的,要干上十来年才看得到头”。这句话让童维新印象深刻,他坚信,自己会成为成功的那一个。
  地处大别山地区,候鸟稀少,病毒危害性小,防疫较为简单;家家户户都养鸡,有养殖传统,村民易接受;市场需求量大,高品质的家禽颇受欢迎。“在辞职之前,我就做了相关调研。”
  2010年,童维新成立了金寨县金林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发展科学生态养殖。采取“鸡厂培育鸡苗+贫困户养殖+鸡厂统一回收销售”的经营模式,带领乡亲们一起开展特色金寨黑鸡养殖。目前,合作社已投资1000万元,年培育鸡苗20万余只,扶持带动485户贫困户参与养殖,吸纳50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背着包,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鸡,穿梭于酒店、饭店去扫街,这是童维新最初的推销模式。“他们称呼我是‘卖鸡’的,一开始我特别不爽,后来觉得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证明他们都熟悉我的业务。”童维新说。
  2013年,童维新安装了村里第一根网线,建立了“三个农民”电商平台及15家高速和城市直营店,这是金寨县首家农产品电商平台。开创了“合作社基地+直销中心+电子商务”的农业产销生态循环发展模式。通过电子商务联合全县76家种养殖合作社和公司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市场;并带动全县近千人参与到电子商务创业发展中。带动金寨县乃至全省的优质农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
  2021年,童维新紧跟徽茶产业集群项目,推出了“AIOT+区块链”徽茶产业技术示范与应用项目,引进先进的现代化茶叶生产线,结合物联网及区块链技术,保障茶叶从种植到加工到仓储到物流的全方位的信息化有据可循,并通过仓配一体化服务降低区域内电商经营主体的仓储物流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当年我是我们乡第一个回来的年轻人,村里也没有合作社,我建的养鸡社也是第一家。”谈及这些年村里的变化,童维新说,“现在无论是政府还是合作社,到处都是年轻人,合作社多了很多,我们乡就成立了合作社协会。”但他仍旧强调,回来的年轻人还是不够多,其实村里有很多事情等着年轻人去做,乡村还有很广阔的空间等着年轻人去施展手脚。
  回想当初的理想,童维新说:“我们这2000人里还有500人在外打工,我希望能做得再好一些,让那500人回来也能过上好日子。”
童维新在研究茶叶种植技术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