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在家乡 阜阳篇 马涛:勇当乡村振兴的青年先锋 发挥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先锋作用 徐松松:做个故乡沃土上的“新农人”
07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3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08月04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37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马涛:勇当乡村振兴的青年先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徐 发布日期:2023-08-04 13:01:40

  他是一位从南开大学的“天之骄子”到乡村之间的“菜贩子”,从海河畔的大学老师到颍河边上的“农民”。几年来,他从高校到田间,用脚步丈量了“知识”给农业带来的广度与宽度,立志创业带领乡亲们在家门口致富奔小康,让一个又一个有技术的人成为乡村振兴稳固的力量。

  他叫马涛,现为阜阳市万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万联农业科技公司的蔬菜大棚里,几十个工人正在收割打包生菜,60多岁的员工张加林曾是一名贫困户,他感激地对记者说:“我在这里已工作了6年,现在生活好了,孙女上学期间的费用也被马涛包了下来。”
  马涛是颍淮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农家人。2015年,马涛和同在大学工作的妻子因为家庭变故,带着全部家当——一辆面包车,辞职回到家乡,为了生计和家人一起奔波于菜市场。和传统的“菜贩子”不同,他引入“单品”经营理念,把眼光瞄准了花菜,一年时间就占有了阜阳60%的花菜销售市场。在完成初步资金积累后,2016年底,马涛创办了阜阳市万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走上规模农业发展之路。
  作为成功的农业产业创业者,马涛从发展高效农业入手,进而融入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流转土地380亩,建立智能育苗温室2万平方米和蔬菜大棚180个,年蔬菜生产销售能力一万吨、苗场年培育能力1亿株。企业每年提供就业岗位80多个,累计发放工资近500万元,为村集体累计增收148.2万元,推广大棚种植2000亩及露天西兰花种植2万亩,实现每亩增收1.5万元至3万元。公司内部设立爱心基金,定向帮扶村里劳动能力弱的老人,连续8年免费为工人发放米面油等生活保障品,从公益活动到抗洪抢险到疫情防控,力所能及,马涛都积极参与,无偿捐献近20万元物资。
  几年来,马涛持之以恒地奋斗拼搏, 怀揣“三农”情怀,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阜阳市劳动模范、阜阳好人。
  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力,是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有力保障。按照“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突破口”的工作要求,马涛成立阜阳市颍州区蔬菜产业协会,拿出五个蔬菜大棚作为孵化基地,积极吸纳有自我发展产业意向但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村民,探索“公司+协会+基地+致富带头人”发展模式,让产业发展与村民需求相一致。
  公司作为安徽省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和安徽省田间学校,硬件设施配套完备,建有多媒体教室、大小会议室、智能育苗园、标准示范种植基地、产品冷藏分拣包装中心等。村民可以学习各种农业设施安装、精品绿叶菜种植技术、绿色防控技术;也可以实际观摩智能温室设备、自动走水车的工作实况、自动化播种流水线的操作、种子种苗的培育管控技术等,以此为依托累计参与培训学员2000多人。
  作为共产党员,马涛听党话、跟党走,个人累计为区级以上培训授课不低于25场次。2023年4月,在阜阳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市人大代表微宣讲”活动中,作为人大代表,马涛更是深入基层,认真宣讲,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020年底,马涛与国内先进种苗公司合作,引进高级种苗人才两名,成立育苗中心,按照规划项目总体建成后,每年将为全市农业主体及农户提供5亿株优质种苗,助力阜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2021年9月,马涛自投资金开设“颍州臻品”消费帮扶展厅,整合阜阳市区特色农产品,与省直单位对接,让更多特色农产品从“农用车”走进单位“购物车”,走出了阜阳市,走出了安徽省。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