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在家乡 宿州篇 吴旭升:在振兴中续写乡村缘 吕剑:在农村照样做个发光者 青春赋能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05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3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08月04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37期  下一期
吕剑:在农村照样做个发光者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慧 发布日期:2023-08-04 12:44:33

  “当别的村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时候,我们村就修建了远近闻名的混凝土道路,因为我母亲常跟村民说‘要致富先修路’。”谈及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母亲时,吕剑骄傲地说:“家里的柜子摆满了荣誉证书,但母亲从不摆出来,她认为乡亲们会把她做的事都看在眼里。”

  大学毕业时,母亲到学校与他促膝长谈;工作后,每到过年母亲就带着他走访和慰问经济困难户和敬老院的老人。即便很佩服母亲,但吕剑仍旧不愿意再回到乡村,因为在他看来,如此能干的母亲更应该到城里发展,机会更多,待遇更高。
  一次偶然的机会,吕剑看到了安徽卫视采访省人大代表的新闻,“被采访者不是别人,而是我的母亲,这让我很震撼,人不是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发光,在农村也能做到”。2010年,吕剑辞去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宿州市埇桥区桃园镇吕寺村,投身乡村振兴浪潮。
  “我觉得乡村振兴根本上就是解决老百姓的收入问题。”吕剑道出了他的思考,“怎么去调配资源进农村,让老百姓各有事情可做很重要。乡村振兴应该是产业振兴,怎么引入产业是重中之重,高精尖企业适合于大的园区,哪些产业适合乡村值得我们去思考。”
  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地方却没有工作,这是大多数背井离乡打工人的写照。为了能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也为了响应省“百千万工程”的要求,吕剑规划建设了新型乡村工业园,现有20家企业入驻,园区年总营业额超过1.4亿元,上缴税收超过240万元,吸纳周边1500余人就业。和江苏省常州市客商共同投资4000万元规划建设3.6万平方米的农民工创业园,以最低的价格租赁给企业,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同时利用自身资产担保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有效利用民间资金达到企业创收、农民增收的目的。2010年至今,园区内孵化培育企业50余家。现入驻企业20家,带动吕寺村及周边就业1500余人,为农民增收3000元/人/月。
  如今,园区内有的企业年销售额达一亿元,也有企业在发展的洪流中消失,皖麦香面粉厂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曾经的园区明星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发展问题,吕剑多次投资,并陪着创始人一起到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实地考察市场。“企业的员工全部都是本地周边的老百姓,如果轻言放弃,伤害的不止是市场,更多的是跟着企业发展的员工和他们背后的家人们。”吕剑说。
  融资咨询、资源对接、法律咨询、人员培训、人才引进……13年间,为破除园区企业的“成长烦恼”,吕剑成为了最贴心的“服务员”。在吕剑看来,他才是受益人。
  “2016年环保大环境下,很多企业都因环保问题停业整顿或关闭。我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园区内的几家食品企业被环保督察而面临停业整顿。园区到了关门取缔的关键时刻,区里领导了解了相关情况后,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现场开会、现场解决问题,最终区城投下属安泽环境公司在园区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从根本上解决了环保排水问题,园区和园区内企业才能够稳定发展。”吕剑说,“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母亲常说的,只要踏踏实实扎根乡村、发展农业、振兴乡村,周围人都看得见,政府会支持你,大伙都会帮你。”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