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吴旭升:在振兴中续写乡村缘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慧 发布日期:2023-08-04 12:43:42 |
土生土长的农村娃,长大后就读于安徽农业大学,先后成为省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和驻村第一书记,吴旭升说:“‘三农’于我而言很亲近,我跟乡村有着割不断的天然联系。” 熟悉而又陌生的乡村
“乡村于我而言,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大学毕业后,吴旭升就报考了省大学生村官计划,因为从小生长在乡村,乡村是熟悉的;因为不了解基层政权和基层干部如何工作,乡村又是陌生的。怀着去乡村“大课堂”学习的想法,吴旭升来到了潜山市水吼镇程湾村工作。
出发之前,老家的乡亲和父母都说由于群众会有不同的诉求,做好群众工作不是件简单的事。在程湾村这个“大课堂”,吴旭升总结出“干部不容易也很重要,群众很淳朴也很实际,工作很辛劳也很有意义”的结论:“基层干部一定要能带头发展,能时时想着为群众争取利益,还要肯吃苦敢奋斗。一件事一件事地为群众办成了,组织就有威信了,干部就有威信了,我们党和政府在最基层就稳固了。”
有次去村里开会,天下着大雨,村民看见吴旭升的衣服淋湿了,非要拉着他去家里换衣服;某个冬天夜宿村民家,户主大娘端来了一盆热水让其泡脚……谈及在程湾村的往事,吴旭升说:“最难忘的还是在村里入了党,让我有了更好的为组织、为群众做事的平台。”
到村里“补补课”
进入省扶贫办四年多,吴旭升经常赴基层调研暗访,但他认为深度不够,作为省直机关干部,虽然有过基层工作经历,但新时代有新任务新要求,该到农村“补补课”了。为此,他主动报名驻村工作。
“发展赤字”“民生赤字”“信任赤字”是灵璧县韦集镇陈圩村给吴旭升的最初印象——集体经济弱,村里无主导产业;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不足、村民公共服务设施欠缺;干群关系缺乏信任。
“大家看看别的地方别的村,有些产业都干得很旺,我们还在担心这个那个到底能不能干。村干部不能做碌碌无为的庸人,也不能做贻误发展的罪人”。要想乡村有发展,就得先提振村干部的信心。吴旭升带领大伙外出学习,通过会议和谈心反复劝说和鼓励,要求他们必须关注学习强国安徽平台中的乡村振兴版面并定期交流想法。很快,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终于有了项目。现在,全村已经发展了辣椒产业500亩、红薯产业200亩,村干部想发展的愿望迫切了,推发展的劲头鼓起来了。
吴旭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187万元,新建和维修一批路桥沟井等基础设施,建成陈圩村食用菌基地和农事服务中心两大项目。他在网上看到福建省连城县红薯加工产业走在全国前列,便和村民种植户驱车1000余千米取经求教,拓展了农产品利用思路和销售市场。他争取单位支持找到知名企业——安徽菜大师农业公司合作,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形式在村发展订单辣椒500余亩。他和驻村工作队两年来共争取各类帮扶(项目)资金3193.76万元,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82万元,使帮扶村班子建设从弱到强、产业基础从小到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硬件水平从有到优,所帮扶村获批为全省乡村振兴“115”示范创建村和省级美丽乡村创建村。
村民的向往是我的目标
“这个书记做事扎实,我们就喜欢这样的干部”。两年来,吴旭升跑遍了在村农户并形成了户况档案,详细记载了每户人口、生计、就学等基本情况。他根据户况将所有农户分为较稳定、需关注、需帮扶等三种类型并分类管理,对有困难诉求、发展需求、特殊情况的家庭特别标注,做到落实政策精准有效、动态帮扶有的放矢。“村民的这句称赞让我明白,只要把大伙的每一个困难、每一件事情都记在心上,百姓就会把对党的信任记在心间。”吴旭升说。
“老乡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吴旭升介绍道,我省成体系的驻村干部工作已有23年的历史,先后有8批干部到村任职,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尽锐出战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又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中冲锋在一线,也必将为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贡献。“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想象,他们的愿景是我的工作目标,也是我的动力源泉。”吴旭升说。
2021年7月5日,吴旭升在汛期到户查看水情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