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筑梦
05版:我的青春在西部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3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07月28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36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丰都筑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慧 发布日期:2023-07-28 12:01:37

安徽大学第24届研支团

丰都筑梦
□本报记者 黄慧
  徐杨清昕在最后一堂课与学生们告别时,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七(7)班坐在第一排的腼腆男生红了眼眶;七(8)班的学生在下课时没有一位走出教室,反而问“下节自习课能不能再陪陪我们”;七(9)班的学生在下课后拉着徐杨清昕拍照;七(23)班的学生送给她一束花,上面写着“有时间一定要回来看看我们”。
  暑假开启,安徽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徐杨清昕结束了在重庆市丰都县一年的支教生涯,她感慨道:“一年前来的时候拿了两个行李箱背了一个大包,一年后走的时候还是这一身行头,但是心里好像又多了很多东西,满满当当的。”
爱有回声
  “那时候村里不通路,但志愿者还是坚持每个暑期去家访,一走就是两个小时的山路、水路。一位叫彭绍福的志愿者看见路上有个孩子打赤脚,他就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给了孩子,他到垃圾堆里捡了一双断了的鞋子穿上继续前行”。向鲁斌是研支团副队长,聊起支教的起因,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2011年,公益项目麦田计划在他的家乡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开设了“麦苗班”,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就读初中,向鲁斌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十几年来,他和志愿者的联系从未断过;如今他也成为其中的一员。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懂得如何“撑伞”。参加研支团,成为向鲁斌的“必然”选择:“我和他们有着类似的经历,可能更了解他们的想法,我想和他们探讨学习之外的人生目标。”
  和向鲁斌一样,研支团的大部分队员选择支教都和自己的切身经历有关:杨小可曾在云南省腾冲市的一所乡村小学支教,目睹了乡村教育的短板;张林轩曾在皖北地区短期支教,希望能有更长的时间陪伴村里的孩子;王昳拂晓曾先后在乡村小学和城镇中学就读,深刻体会到城乡学校的差异;席珺楠曾参与脱贫攻坚的监测评估工作,各项数据让她坚定了支教的决心……支教,成为他们的梦想。
  “一个馒头,一碗白水,他曾如此简单生活;300名学子,35万捐款,他就这样感动中国。”没有乡村生活和支教经历的朱豆子从大一起就定下了支教的目标。“白方礼爷爷在我小的时候就埋下了助学的种子,我目前没有能力捐款,但我希望能给孩子们带去精神食粮。”朱豆子说。
打开一扇窗
  “我能给山里的孩子带去什么?”在出发去丰都县的路上,杨小可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来到丰都县融智学校,看到计算机教室,这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杨小可眼前一亮。她向学校申请在七年级的课后服务课程中开设编程班,安徽大学捐赠了教材,学生们报名也很踊跃,一切都很顺利,然而第一节课就让杨小可很崩溃。
  “学生们都不会敲键盘,他们只会用鼠标画字母,就如同老年人玩手机用手写输入一样。”杨小可回忆道,“此前,电脑于他们而言就是个摆设。虽然教的是编程,但我要从敲键盘开始教学。”
  一年的教学,让学生们从不知道什么是编程到能够使用编译器进行编写20行以内的简单的程序代码。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我下学期还选编程课”的远程消息,让杨小可从崩溃到欣慰。“当学生说长大也要学计算机专业的时候,我就明白那颗种子已经种下。”杨小可说。
  “人手一部手机,没有自控力也没有鉴别力”“除了学习,干啥都积极”“经常找借口请假回家”“很多人认为自己考不上高中,打算读完初中就去打工”……在研支团队员看来,支教更重要的目的是给学生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找回成长的自信。
  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打电话回来只会问成绩;祖辈只能负责一日三餐,隔代交流很有限。在向鲁斌看来,缺少沟通和关爱是造成留守儿童各项问题的根本原因:“他们其实都挺活泼的,但有了委屈和困惑就是不肯说,长期压抑在心里,因为没有合适的人能说。”
  “我曾经和你们一样,初中的时候就想走出去打工,我特别理解你们”。从自己的经历讲起,让向鲁斌这个大哥哥与学生们格外亲近。我们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好学习这条路?有艺体特长的学生该如何发展?这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在关爱我们?我们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开学的第一课,向鲁斌没有讲书本知识,而是通过讲故事和互动的方式,期望给大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
  “老师,以后我也想成为一名志愿者去服务社会”“老师,我想考安徽大学”……
  如今,这些山里的孩子们有了不同以往的梦想。
故事在延续
  食堂的阿姨知道我喜欢吃锅巴米饭,会特意给我预留;汪校长是我工作和生活上的老师,教我学习方言,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也教我如何备好一节课;教师节的时候学生们为我制作了祝福贺卡……谈及对丰都县的印象,张林轩满是感动。
  走在栗子乡的街道上,随时都有人亲切地跟我打招呼;结识了栗子乡的青年们,我们一起下田插秧、上山救火;结识了栗子乡初级中学的师生,我们一起送教上门、助农耕地;结识了栗子中学和栗米阳光互助会的学生们,我们一起祭扫烈士墓、植树、看望孤寡老人;结识了关工委的前辈,一生为了栗子乡奉献……在丰都县栗子乡的这一年,向鲁斌和学生们一起收获了成长。
  “当我和学生们说学期结束我就要离开的时候,他们争先恐后跑到办公室教师联络表上抄写我的电话号码,并且一遍一遍地告诉我‘老师,我回家要加你的微信,你一定要通过哦’,还告诉我让我在合肥市等他们,他们要来合肥市看我。”王昳拂晓感慨道,“好在我们的支教一直在延续,对学生们的关爱不会中断。”
  从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启程的2013年到2023年,安徽大学已经连续10年扎根丰都县。10年来,累计服务学校7所,覆盖小学、初中、职高等多学段28类课程。截至2023年4月,研支团已服务1万余名学生,15.44万小时。如今,第25届研支团已整装待发,故事还将延续。

    第24届研支团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张林轩、王逸拂晓、席珺楠、杨小可、徐杨清昕、朱豆子、于睿、向鲁斌

点评
把奉献丰都县一年的初心转变成奉献祖国一生的使命
□安徽大学团委书记  高贵和
  安徽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安大校训精神,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10年来一届接着一届,一棒传承一棒,深度融入丰都县的山山水水,倾情奉献丰都县的教育事业,架起了渝皖友谊之桥,播撒了学子爱的种子。10年来,研支团的队员们认真授课,虚心求教,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也把希望传递给孩子们。大学生与丰都县的孩子们在一起,学知识、做游戏、看世界、想未来,互通情感,融合成长。对研支团队员们来说,这是人生角色的第一次重要转变,要开始学着奉献社会了;对丰都县的孩子们来说,这是人生成长的第一次飞速提升,要开始学着仰观世界了!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是每一位研支团队员的心声,更是他们的热血。研支团队员大多已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带着在丰都县一年习得的“坚毅、踏实、勤奋、积极”的可贵品质,奔赴人生新的征程,把当初奉献丰都县一年的初心转变成奉献祖国一生的使命。研支团队员,可爱、可敬!

不忘初心 接续奋斗 更上一层楼
□团丰都县委书记  孙  永
  安徽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抵丰已10年,在这10年间,各位志愿者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在教育教学和志愿服务方面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在各所服务学校中,志愿者们任教班级在同类班级中成绩名列前茅,备受学生们的欢迎与喜爱。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研支团不断创新实践,与丰都县图书馆联合打造“E童挂书角”趣味阅读活动,至今活动已开展100余期,参与学生人次超过2万人;在栗子乡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课程中,研支团队员们为乡村留守儿童带来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研支团努力做好皖、渝两地纽带,搭建校地沟通桥梁:积极引入安徽大学优质课程,让丰都学子在千里之外也能享受到丰富的教育资源;多次发起图书募捐活动,一批批来自安大的爱心书籍跨越山水来到孩子们手中,为建设书香丰都提供了保障支持。我代表团县委向研支团表示衷心的感谢,祝大家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更上一层楼。

    第24届研支团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张林轩、王逸拂晓、席珺楠、杨小可、徐杨清昕、朱豆子、于睿、向鲁斌
    向鲁斌(左)为栗子乡初级中学校九(2)班的学生毛源林进行考后成绩分析、错题讲解及交流谈心
于睿的学生常在黑板上“偷偷”写下她的名字
睿的学生常在黑板上“偷偷”写下她的名字
编程班学生合影

 
支教感悟
  至今我还不舍得走,在这边的家庭互助会做志愿服务。一到晚上就有学生约我出来散步聊天。这边的星星很亮、蛙声很响,学生们很可爱。
        ——队长  徐杨清昕

  每当有研支团的队员过生日,大家就会聚在一起,聊一聊平时的工作状况和学生们之间发生的趣事,就会觉得非常放松、非常温暖。我们都说在丰都县的这一年是吃生日蛋糕次数最多的一年。
        ——副队长  向鲁斌

  想对新一届的志愿者说,一年的时间不长,但足以影响人、改变人。在这一年里,为孩子们插上翅膀,让梦想飞跃大山!          ——队员  席珺楠

  支教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前几天我给导师发了一条信息“我明白你为什么这么push我了,我会更加努力”。导师回复“懂了就好,回来继续奋斗”。   ——队员  杨小可

  想对新一届的研支团队员说,想做就做,不留遗憾。不惧渺小,不畏路远,用自己有限的青春时间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吧。      ——队员  朱豆子

  我经常到学生寝室唠嗑,和学生们一起打羽毛球、吃烧烤,学生洗发露用完了也会到我寝室来借用,我是他们的老师,更想成为他们愿意说心里话的挚友。
          ——队员  张林轩

  当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踏上三尺讲台,看到台下的学生,说实话我的内心是非常紧张的,但是当学生们站起来向我鞠躬说“老师您好”时,我感受到了当教师的真实感,也告诉自己一定要对这些学生负责。 ——队员  王昳拂晓

  我没有跟他们正式地告个别,但是前两天一个三年级的女生给我打电话:“小于老师我告诉你一件重大的事——我的腿摔骨折了。”惊讶心疼之余,我更多的是感动,谢谢她在课程结束近一个月后还记得我,还愿意将自己的事分享给我。         ——队员  于  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