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文化马郢:美育乡村 教化心灵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慧 发布日期:2023-07-26 10:08:42 |
□本报记者 黄慧 “这儿打破了我对乡村的印象,乡村才是人们发展的根”。陈洁是合肥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2020级学生,长期在长丰县杨庙镇马郢村做美术设计志愿服务,谈及对马郢村的印象,她抑制不住地赞美道:“干枯的树枝、老旧的磨盘、静谧的墙角……在这里,一步一景,每个地方都有美学的影子。”
马郢村为何会成为许多人内心的自留地?合肥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胡亮认为,美育激活了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土里的艺术就会自然生长,这是乡村发展的独特资产。
把泥巴变成产业
“马郢村是个典型‘三无’村,没山没水没景点,以往村里看不到几个人,大伙都往外跑。”钟宇是马郢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他指着眼前的红砖建筑说,“如今仅研学这一个项目,今年已接待8万人次,这个柴窑功不可没。”
最初,马郢村积极打造各类农耕研学项目。有块田就能做研学,每个村子都能做,没有特色项目让钟宇看见了研学产业发展的瓶颈。当他瞄准了陶艺文创市场时,胡亮来到马郢村做志愿服务。“恰好是陶艺专业毕业的胡亮有个‘泥巴’梦,在关键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合适的人。”钟宇回忆道。
2019年,合肥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和长丰县政府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在马郢社区成立了知物柴烧公共艺术中心。该中心建有安徽省第一家现代柴窑,目前已成为马郢社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那天我正在捣鼓这些泥巴,有个人看了一会儿觉得很有意思,他问我能接团队吗?”回忆起研学游的第一单,胡亮说,“当时我点了点头,但其实心里挺没底的,教室连桌椅都没有,因为相关布局还没完成,后来桌椅都是临时借的。”
玩泥巴是孩子们的天性,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知物柴烧公共艺术中心,在捏、揉、按、压中一点点实现内心的想象。目前,该中心日接待量达1500人次,教室的音响设备也在不断升级。
采访前一天,安徽大学孔子学院的外籍学生来到知物柴烧公共艺术中心制作陶艺品。“他们在马郢村看到了中国新农村的面貌,也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无论是小孩还是成年人,无论是国人还是外籍人,对我们的陶艺课程都颇感兴趣。”胡亮说。
架子上陶制的“土地公公”越来越多,来村里的创客也就越来越多,曾经外出务工的乡亲也陆续回到了家乡。柴窑的火让这个“三无”村愈发耀眼。
乡村不仅是艺术的土壤,更是育人资源的富矿。在胡亮看来,村里每一处都是课堂,每一个人都是老师。
村里有的老人曾是包工头,他可以教孩子们如何砌墙,在砌墙的过程中可以植入力学课程和美术设计课程;有的老人会唱大鼓书,可以带着孩子们边学边唱,聆听民间故事,体验多样的民间文化。
“因为课程里有了人物典型,这个课程才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它可以持续地自我生长,这也是我们想要表达的乡村美学。”胡亮说,“老人是很容易孤独的,讲课能够让他们被看到、被认同、被尊重。”
找回乡村教育自信
位于长丰县杨庙镇的十井小学是所“985”院校——9位老师,85个学生,因为一场“麦田里的书法展”成了“网红”学校,甚至有些城市里的学生家长找到校长说,想把孩子送到十井小学就读。
吴硕勇是十井小学校长,在乡村从教24载,教授书法10余年。“这么多年沉淀了很多作品,我希望这些作品被看到、村里的孩子们被看到,让乡村教育找到更多的自信。”吴硕勇说。
“校园里面竟然有块麦田,没有比这再合适的展览场地了”。作为策展人之一,胡亮在实地考察时收获了意外惊喜:汉字本身就是从泥土中萌发的,而麦子又是师生们亲手所种,这是田园里的学校、自然中的课堂。
今年6月1日,十井小学学生迎来了最特别的儿童礼物。没有舞台,没有鲜花,也没有嘉宾席,所有人都穿梭在麦田里看展。学生们在现场书写五米长的田园诗卷。伴手礼是学生亲手画的扇子和一枝麦穗。
参观者在麦田里找寻到了东方美学的修养、风骨和趣味,更看到了乡村教育独特的优势。“这里没有‘鸡娃’和‘内卷’,有着真实的劳动体验、闲暇的自由”。吴硕勇认为,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这是自然教育的优势资源。乡村少年的理想、信念与信心的培养迫切需要自信的乡村教育来担当。
“但不可否认,我们有短板,师资是最需要弥补的资源”。让吴硕勇开心的是,自麦田书法展之后,越来越多的资源涌了进来:县教育局要将十井小学打造成乡村教育的样本,在资金、硬件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合肥学院给每一位学生定制了姓名刻章,并承诺将一直提供纂刻服务;新华学院教育学专业来了很多师生,为十井小学提供公益课堂;中央美术学院计划将马郢村作为学生实践基地,开设拓印、素描、速写、色彩、手工艺制作等课程;合肥师范学院定期开展陶艺、戏剧、绘画、自然公共美育等课程……这些志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互通,为乡村儿童播下了美育的种子。
“中央美院的大学生说我们好多孩子很有艺术天赋,他们还彼此加了微信。”吴硕勇笑着说,“学生们不但立下了考大学的理想,还说以后要回到家乡建设乡村,有智能化、徽派、游乐园、小桥流水等多种风格,他们不但对自己的发展有了自信,对家乡的发展也有了信心。”
奔赴乡野的浪漫与现实
“那天我正在打扫卫生,没想到韩俊书记就径直走了进来”。6月1日,省委书记韩俊来到马郢村实地了解乡村建设情况,他走进合肥师范学院毕业生吕世强的乡村美学馆与其交流。“书记很关切地问了我许多问题,我说了很多心里话,也许能代表一些年轻人对乡村的看法。”吕世强说。
还在合肥师范学院就读时,吕世强就跟着胡亮到马郢村做设计项目。热情的乡亲、共享的资源、广阔的美学土壤、强大的母校支持……临近毕业,这些因素让吕世强决定在马郢村创业,开展与乡村美育教育、乡村自然研学、乡村农耕体验相关的课程研发和乡村公共美化等业务。“其实留在这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生活得好,有浪漫的艺术,也有务实的生活。两年的时间下来印证了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和吕世强一样,胡亮给马郢村带来了很多大学生。
多年来,胡亮在合肥师范学院的支持下,柔化专业界限,积极调动设计、美术及相关专业师生参与乡村公共艺术建设,从大学课堂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教学。乡村文创衍生品设计、乡村品牌包装设计、乡村公共环境美化、乡村装置艺术品设计……每当村里有设计需求,胡亮便会将需求转化成主题课程,一边教学,一边让学生们自由组队创作。
“老师的要求很高,我们要多个专业结合,设计的产品要符合马郢村的特点,要有在地性,既不能很乡土,又不能过于时尚,要让人觉得这就是从土里自然生长出来的艺术。”陈洁介绍道,“除此之外,我们还得考虑这些设计能给马郢村带来什么?比如口碑、流量、经济效益等,要学会跳出设计本身看设计。”
在参与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这些大学生开阔了视野、锻炼了专业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喜欢上了乡村,因为在这儿能看到儿时的萤火虫,也能畅想未来理想家园的模样。
在胡亮看来,未来会有更多的“吕世强”成为“新村民”。
吕世强的乡村美学馆
胡亮(左二)和钟宇(左三)带着合肥师范学院学生一同与老人商讨研学课程
陶艺研学课程
十井小学学生的书法作品
麦田书法展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