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课堂提问艺术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智能垃圾分类步入新时代 “双减”工作中的加、减、乘、除
3版: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1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05月24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18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提升课堂提问艺术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 燕 发布日期:2023-05-24 15:14:58

□舒城县棠树乡中心小学  王  燕

  教师备课重要的一环是准备问题,思考究竟怎样的提问可使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语文教学实践亦表明,教师提问水平越高,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
  在传统教学思想与方法的影响下,人们对提问及其策略的研究较少,造成人们对提问有许多误区。比较典型的有如下几种:
  (一)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这样简单的问题能考察学生的记忆力,但并不会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等,这样的提问缺乏思考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二)问题难度大,学生摸不着头脑
  如教学《詹天佑》,教师刚把课文范读完就提问“课文写了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这些问题,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全面的认识。笔者认为应先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有关詹天佑的资料,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至于文章的写作特色,应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完全理解后再分析。
  (三)提问对象过于集中,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
  有些教师课堂上只提问成绩好的学生,有时成绩不好的学生举手了,教师也不提问他们。久而久之,不管教师提什么问题,这些学生都不思考了。这样的教学,就谈不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四)提问流于形式,学生容易生厌
  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长期如此,每次上新课前,学生就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准备好了,所以这样的提问不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问题的解答,追求统一答案
  如一年级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用“大”组词的时候,告诉学生“大”组词“大白菜”,有的同学问组“大牛”可以吗?教师说:“别的词你都不要想,记住‘大白菜’就行了。”这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怕例子举多了,学生记不住。
  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了。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具体要求和策略
  (一)提问的要求
  第一,提问要针对重点和难点。如《梅花魂》这篇课文,如果教师直接问《梅花魂》这篇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会难以理解。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梅花魂》这篇文章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哪一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一节写到了梅花的秉性?由于这些问题抓住了课文的难点,因此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准确理解了课文内涵。
  第二,提问必须能激起学生的思考。这是课堂提问的基本目的。因此,教师始终要掌握好问题的设计技巧,如教学《桂花雨》,导入新课后,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桂子花开十里飘香,雨淅淅沥沥,它们怎么会在一起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第三,提问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这是课堂提问的主导方向。只提问“尖子生”就忽略了教学的最终目的——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一个教学班中中等成绩的学生占多数,教师应把他们作为教学的主要出发点和立足点;成绩较差的学生虽然回答不好,但如果教师能给他们机会,就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二)提问的策略
  要达到提问的基本要求和训练学生思维,就要掌握提问的技巧。
  第一,从理解课文的角度看,要抓住要害,简化提问。教师需要深挖教材,抓住要害,精选问点,发挥理解课文内容和挖掘语言因素的双重功效。于课文的重点处设置疑问,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要紧扣教学目的,巧妙地处理教材。于课文承上启下处设问,不仅可以导向全文的重点,而且有助于将问题串在一起,突出提问设计的连续性和整体感。于文章点睛处设问,于动情点处设问,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
  第二,从启迪思维的角度看,应把握时机,优化提问。课堂提问应着眼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其次要把握教学的高潮点,于高潮点设问,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并引发其感情的升华。最后要把握内容的虚实点。一个问点所包含的内容往往不少,有虚有实,为保证提问的力度和效果,就必须抓住提问的时机,纠正无疑而问的偏向,化虚为实,突出重点。
  第三,从培养能力的角度看,应注重实效,转化提问。“满堂问”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把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教学、引发兴趣、引导理解、指引运用等细节都以提问的形式呈现,这就严重浪费了课堂时间,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注重实效,合理变通,使提问始终服务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第一是化零为整,舍轻保重。为保证提问效果,须寻求问题与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化零为整,突出重点,从而把教师的教和问转化为学生的学和思。第二是合理变通,转化提问。引导学生找准课文重点词句时,可以把提问转化为阅读教学的圈画训练。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可将“作者经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的景物分别有何特点?”等问题转化为默读课文,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画出路线图,在图上标明地点和所在地的景物,并分别概括出景物特点。第三是操作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语言行为的提问,可转化为阅读教学中的操作训练。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对“‘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子的?火车怎样爬上‘人’字形线路?”等问题,可让学生借助文中插图,利用橡皮擦、短铅笔等物件代替火车,模拟上坡的操作。这样既生动形象,又简单有效,学生在乐学中理解了课文,掌握了知识。
  三、提升课堂提问艺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一)创设轻松氛围,使学生“敢”问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如果教师始终保持“威严”的形象,学生会产生紧张的情绪,不敢提出问题。教师应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教学过程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这样才能解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和负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勇敢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创造提问空间,使学生“想”问
  课堂上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有了学习和思维的兴趣,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会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便会越来越想学、越爱问。要预设提问的空间,先帮助学生做好发问前的准备。同时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和提问的机会,创造出良好的提问气氛,让学生尝到提问后的喜悦。
  (三)培养质疑能力,使学生“会“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思维的产生往往从怀疑开始。教学中教师要从具体方面引导学生,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看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养成习惯,久而久之,使学生学会问问题。
  总之,精妙的课堂提问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体现,课堂上进行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