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唐寅词释《红楼梦》二十八回宝玉酒底 四季吟怀 最悦耳的声音 梨花明月总相关
08版:青春文字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1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05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14期  下一期
以唐寅词释《红楼梦》二十八回宝玉酒底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沈清洛 发布日期:2023-05-15 14:56:28

□芜湖市第一中学高一(1)班  沈清洛

                 辅导教师  张园园
 
  《红楼梦》二十八回薛家酒席上宝玉的酒令和酒底历来被解读为暗示了宝钗的孀居生活。如蔡义江先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中就认为宝玉所行之令,“喜”“乐”只是“女儿”眼前生活的反映,是陪衬;“悲”“愁”则同后来情节相关,藏有深意——“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成了后来宝玉出家、宝钗守寡的预言,“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则点明了宝玉出家为僧的原因。而酒底“雨打梨花深闭门”句描绘出宝钗孀居生活的寂寞凄凉。
虽然宝玉在席上所行酒令、酒底指向宝钗,但是所咏《红豆曲》却明显指向黛玉。笔者试回溯“雨打梨花深闭门”的出处,以解其中矛盾。
  “雨打梨花深闭门”最早见于宋李重元怀人不归的感伤词《忆王孙·春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句,一般学者也多以此词注释宝玉酒底。其实,此句化用自唐代刘方平《春怨》一诗“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句,而《春怨》颔联为“金屋无人见酒痕”,直指金屋藏娇之典,这不难让人联想“雨打梨花深闭门”中的这道“门”即“长门”,“长门”即长门宫——“金屋藏娇”典故中陈皇后阿娇被汉武帝冷落后的居所。此后历代文人见到寂寞的朱门弃妇,总不免想起这道“门”。试想,三十五回宝玉说“不知那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时的心情与汉武帝昔年要建金屋的幻想何异?宝钗被宝玉弃于深宅大院与繁多家庭琐事之中,心中的苦闷与司马相如《长门赋》中描述的幽闭在长门宫中的陈皇后何异?
  鉴于第五回秦可卿卧房中宝玉赞赏的《海棠春睡图》系唐寅所作,二十六回薛蟠闹过“糖银—庚黄”的笑话直指唐寅,唐寅所作《一剪梅》词也有“雨打梨花深闭门”句。故笔者以为也可引唐寅词作为宝玉酒底出处,同时也能够解决酒令、酒底与《红豆曲》所指矛盾的问题。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唐  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曹公借宝钗最初寄居荣国府所住的院落名字“梨香院”,“逗漏”出化用唐寅词句射覆“长门”旧典的用意。而梨花作为牡丹形象的补充,也成了宝钗形象的一种隐喻。在《红楼梦》中,象征黛玉的花卉则有三十七回潇湘妃子代表的竹子、六十三回花签上的芙蓉。可值得注意的是曹公于十七回对潇湘馆后院有过这样的描述:“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黛玉后院的梨花应是曹公独具匠心的安排,提示我们宝钗、黛玉两个人物形象虽彼此区别,但也互相映衬。所以,下句“虚负青春”可理解为指向与宝钗平分秋色的女子——黛玉。宝玉的无情使宝钗整个青春中所有的积虑、隐忍和被抑制的爱都被“孤负”;宝玉的无能则使林妹妹少女时代毫无保留的情爱、相思、才貌都“虚负”了。
  “赏心乐事谁家院”句不难让人联想到四十回众人行牙牌令时的相关情节,黛玉误说了《惊梦》中“良辰美景奈何天”的下句“赏心乐事谁家院”。而“花下销魂,月下销魂”与七十回黛玉答湘云“寒塘渡鹤影”联句“冷月葬花魂”呼应。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句更直写黛玉,想来宝黛初见那一幕还历历在目,宝玉一句:“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光这林妹妹两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从此,林妹妹别名颦儿。“千点啼痕,万点啼痕”与林黛玉所作《桃花行》末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空月痕”暗合。潇湘馆中,林妹妹独坐茜纱窗前,秀眉微颦,似泣非泣,窗外的鹦鹉啼着林妹妹往日哭出的诗句。
  二十八回回目“蒋玉菡情赠茜香萝 薛宝钗羞笼麝香串”以蒋玉菡和薛宝钗为主线概括情节,而非主角黛玉。但本回主要情节在“薛蟠酒宴”之前的是宝黛诉衷情、黛玉药方、宝黛又生嫌隙,之后是黛玉打趣宝玉和宝钗。蒙府本这一回总评“世间最苦是疑情,不遇知音休应声”,其中“疑情”二字是牵起全回叙事的主线,这又明显指向黛玉。
  由此我们可以论断,宝玉的酒底明处写宝钗,然回溯其出处,仍旧是以黛玉为主体的视角。这与宝玉明面上娶了宝钗,而内心深处所爱唯有黛玉不谋而合。
  唐寅生卒年均早于曹雪芹,经年史事不可考,聊作笑谈耳。蔡公元培谈民间红学曰:“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