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找苦吃”中作答青春 李洪涛:一句“不言弃” 走出闪光青春路 王子阳:一声“不辜负” 站稳岗位建新功
05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1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05月12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13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李洪涛:一句“不言弃” 走出闪光青春路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程榕娟 叶兰兰 齐亚军 发布日期:2023-05-12 13:17:32

  “未来,我一定会肩负起‘中医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日前,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启航青春”宣讲会上,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9级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李洪涛许下了青春的誓言。

从“差生”变成“优等生”
  在李洪涛的身上,有着一串串闪耀的光环:国家奖学金、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第十一届全国电子商务“三创赛”一等奖、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22年度安徽中医药大学“十佳大学生”等。然而,鲜少有人知道,他为之付出的辛勤和汗水。
  来自桐城市的他,家境比较贫苦,靠父母打散工维持生计。在他2~3岁时,因患重症乙脑,遗留了严重后遗症,“小学时怎么努力成绩都很靠后,是班里的‘差生’,背诵记忆很困难,直到高中才有所好转”。“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这句话成了李洪涛的座右铭。
  进入大学后,李洪涛申请了学校的勤工俭学岗位,成为图书馆自习室管理员,负责自习室的日常维护、打扫卫生等。他格外珍惜这份工作,乐在其中,每天早上6时多就去自习室开门。“我们从来没有早上起床后见到过李洪涛,他总是很早就离开宿舍了”。这是李洪涛的室友对他的共同印象。他还利用周末时间,兼职餐馆钟点工、超市促销员等,最多的时候,一天打三份工,晚上回到宿舍后,累到站不起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能够缓解父母的压力,感到充实和幸福”。
  虽然兼职占用了他很多时间,但学习未受到影响,“一个穴位知识,别人背诵三五遍就能记住,我速记能力不行,就需要背诵十几二十遍,有时候还配合抄写和画图”。大三时,他的综测成绩排名专业第一,荣获国家奖学金。
在追求“金奖”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2020年9月,刚刚进入大二的李洪涛,第一次参加安徽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答辩。“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也都是困难的”,因为是初次参赛,经验不足,为完成项目,他和团队成员熬红双眼修改项目书、答辩PPT,躲在衣帽间里背诵答辩稿。带队的校团委的叶老师鼓励他说:“既然有缘参加比赛,就不要走过场,创新创业无止境,给自己一个‘金奖’的目标。”
  于是,他开始在创新创业的“金奖”道路上孜孜不倦,主持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五项,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专利一项,发表学术论文三篇,以主要完成人获得“互联网+”“挑战杯”“三创赛”创新创业类竞赛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二十余项。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他带领团队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成为学校目前在该赛事上的最好成绩。
  他说,参加比赛是一个“自找苦吃”、反复折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是锻炼自己的“捷径”。在“互联网+”省级决赛前,凌晨3时半,电脑因超负荷工作突然自动关机,重启电脑后,他发现已经打磨几天的答辩稿消失了,而当天下午就要比赛。当时他跟自己说:“不要慌,一个晚上可以创造奇迹。”他重新开始一字一句地梳理答辩稿逻辑,全力以赴摘得省赛金奖。“正是因为面对大大小小的分岔路口的不断选择,开阔了我的视野,帮助我实现生活中的全局最优解”。
用所学坚定而自豪地回馈社会
  点点微光,汇入前路。作为大学生党员,李洪涛认为,对责任两个字的诠释,不能单单停留在嘴上,而是要知行合一、矢志奉献。
  寒假期间,他在合肥高铁南站做暖冬志愿者,一直坚持到除夕前夜,除夕刚过就回到了志愿者岗位;暑假期间,参加“三下乡”爱心义诊,顶着炎炎烈日,为当地村民进行推拿服务;疫情发生时,他挺身而出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为从高风险地区返乡的乡亲们测量体温,工作的第一天,运动量就达到3.5694万步;2020年8月,他的家乡发生洪灾,他又报名参加防汛突击队,挖土装袋、扛沙包、铺沙袋,双手在干活时被锋利的石头划破,血水、汗水和泥水相互交融,刺痛感往心里钻。他连续19个夜晚通宵执勤,监测水位变化,守护家园。当他听到合肥中心血站的医生说“献一次血,就能救一条命”后,他要求自己定期无偿献血,至今献血量达1000ml。他说:“能用所学知识回报家乡、回馈社会,我很自豪。”
  研当为报效国家为己任,学必为服务人民为光荣。他说:“躬逢盛世,重任在肩,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未来,他会肩负起“中医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