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刷新专业布局调整“进度条”
02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1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05月10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12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我省刷新专业布局调整“进度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慧 发布日期:2023-05-10 10:14:39

□本报记者  黄  慧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委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该方案发布后,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话题频上热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记者注意到,我省早在去年即制订发布《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 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围绕产业、企业实际应用培养人才,利用3年时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设本专科专业点1000个,改造升级本专科专业点800个,停招撤销本专科专业点1400个。

曾经的热门专业不“香”了
  “90所大学撤销公共管理专业”。当毛小芳刷到这则消息时不禁感叹:“让一个刚本科毕业的职场新人去做管理,确实很难很尴尬。”
  毛小芳是合肥学院管理学院教师,该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在五年前已停止招生,今年学校将撤销该专业。对于网友抱怨该专业“什么都学又什么都学不精”的情况,毛小芳解释道:“课程的设置都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因为做管理岗,所以要对财务、人力、市场、生产等各个部门都要懂一点,相关课程就都要开设。专业调整之后,管理学更具有针对性,例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
  和公共管理专业一样,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测绘、土木工程等都曾是高校在扩招背景下追逐的热门专业,因为对经济社会结构人才需求变化的“灵敏度”不够、前瞻性不足、供需脱节等而成为不少高校限招、停招的专业。
  为加大学科专业存量调整力度,我省建立了完善学科专业“预警清单”制度,健全学科专业退出机制,对需求不大、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的学科专业实行限招、隔年招生、停招等措施。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偏离办学方向、办学水平低、脱离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点予以撤销。2022年,我省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本专科专业点共计461个。
  “我亲戚在校学的就是英语专业,2006年毕业后去做外贸挺吃香的,所以后来我也报考英语专业”。2020年毕业的王硕发现,外贸行业早已不是以前的光景,而此专业的人才竞争又很激烈,毕业的两年间他已换了三份工作。
  “外语专业是典型的传统专业,开设时间久学生多”。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卢志宏告诉记者,以往学院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当时的毕业生也是比较抢手的;但如今这个年代,没有其他专业技能的外语人才是没有竞争力的。
  增加信息技术和国际关系与跨文化研究的课程是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之一。“合肥被誉为‘科创’之城,我们走访了多家科技企业,发现他们对懂技术的外语人才需求量大,所以我们增加了相关课程,复合型人才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卢志宏说,“学习国际关系与跨文化研究则是培养外交领域的人才,我们有这个优势和经验,这些年我们向国家输送了60名外交官。”
  省教育厅要求,要发挥传统学科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优势,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性调整,实现传统学科专业新发展。去年,我省共改造升级传统本专科专业点114个。

学科交叉不是专业“拼盘”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是此次专业结构调整的“新宠”,它们到底“新”在哪里?在安徽理工大学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学院院长余学祥看来,学科交叉是其主要特点之一。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单一专业的人才已经不足以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它需要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新学科就应运而生。各高校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过程中,不能就教育论教育,而要主动融入区域发展。
  以安徽理工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新兴交叉高峰培育学科为例,它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对学校的师资建设、实验室搭建、课程设计、培养模式改革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学科新专业的建设是不能一哄而上的,高校需要对接社会发展需求,也需要基于自身发展特点和资源进行规划”。余学祥介绍道,在设立遥感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之前,学校特邀请专家团队从必要性、师资队伍结构、研发平台、研究方向、人才培养体系、发展规划、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这是设立新学科、开设新专业前的必答题,需要科学规划,审慎实施。
  学科交叉融合不能只是简单地“拼盘”式授课,要实现真交叉、真融合,培养方案也要进行配套改革。在安徽大学互联网学院副院长程志友看来,找到交叉学科前沿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契合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互联网学院由安徽大学与合肥市政府共建,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新工科人才,教学科目多是该学院特色之一。“这两年我们互联网学院的学生频摘各项比赛大奖,交叉学科专业的学生还是挺有竞争力的。此外,教师还会带着学生做项目,包含企业课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多学科知识实现交叉落地,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应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据悉,省教育厅发布《普通高校本专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年度分析报告》,全面梳理我省高校本专科专业数量、布局、结构和招生规模,引导全省高校围绕服务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和重大民生需求,着力布局一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专业,重点建设一批事关公共安全、卫生健康等重大民生需求、填补我省空白点的学科专业,优先设置一批新兴交叉专业,加快设置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兴专业。
  2022年度,省教育厅落实《方案》提出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要求,指导全省高校增设服务安徽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民生急需的本专科专业点504个,全省高校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特色专业与新兴产业的契合度不断提高。

新兴专业教师成稀缺资源
  新领域的人才,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是稀缺资源,短时间内大幅增加新专业,相应的师资质量、专业能力保障如何跟得上,是必须直面的挑战。
  “非省会城市的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是有痛点的,同等条件下大多数人会优先选择合肥市高校”。安徽理工大学位于淮南市,目前已申报各新兴专业二十余个。该校人事处副处长范廷玉坦言,满足新兴专业的师资建设是个不小的难题。为此,该校每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提升校内人才引育项目规模,加大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在教学、科研、人事、职称评聘、薪酬分配等方面都给予政策倾斜。
  王文新是安徽理工大学去年引进的理工医交叉学科的全职人才,他的加入有利于促进该校医学和安全、化学、材料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此前他曾是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教授。
  “这类人才是我们引进的重点,一方面他们在学术界有引领作用,能够有效地推进学校学科和科研建设;另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团队,‘队长’过来了,‘队员’自然就会过来了。”范廷玉告诉记者,学校会以领军人才为核心搭建科研平台,校内相关的青年教师都要参与项目,以期培养更多的复合型教师人才。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用好高校编制周转池制度,协调省委编办探索高校人员总量管理试点。完善高校岗位统筹管理机制,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型人才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评聘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加大优秀后备人才自主培养力度,打造本土杰青、优青、长江学者甚至两院院士。
  专业撤销后教师该何去何从?曾经教授公共管理课程的毛小芳如今仍旧在管理学院教学,“管理学这个学科下的各个分支都是相通的,论文和课题方面也不例外。无论是否撤销专业,教师的知识储备都是一直在迭代更新。”毛小芳介绍道,合肥学院的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有很多驻企学习实践的时间,包括国际进修的机会。目前,该校已派出近460名教师赴德进行学历教育或短期培训;德方先后派出450多名教授、专家来校指导实习、毕业论文,参加研讨会。

四方相乘才能打通堵点
  高效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一个长期的复合工程,并不只关涉高校这一个环节。推进产教融合,既需要高校领导、教师带队“串门”、组团进企业调查研究,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为高校设置专业提供政策依据和平台,实现校地企院的四方联合,才能真正打通人才培养的堵点,实现人才区域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这项合作最早就是由合肥经开区管委会提出并推动的”。2021年,合肥学院和大众集团、合肥经开区签订了《共建合肥学院大众学院合作意向书》,共建面向未来汽车技术和移动出行领域的现代产业学院。大众安徽人力资源部培训中心负责人董垚告诉记者,大众汽车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就和教育部签订了教育合作备忘录,合作有文件依据,各方积极性都很高。
  “我们是按照未来市场的需求定制化培养人才的。以2022级学生为例,我们对标的是2026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所有的课程体系都是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迭代。这为大众,也为合肥市培养了更多适应性的汽车人才。”董垚说。
  为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安徽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共建五个英才班。法学专业与合肥市人民检察院共建法学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双千计划”与行业互聘人员,提升人才培养行业适应性。与合肥市共建国家级“芯火”平台,与长鑫存储联合申报“国家存储器工程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合肥晶合集成电路公司共建“智能物联网AIOT芯片联合实验室”。与214所共建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产教研融合研究院。引入30余家企业共建“嵌入式”研发中心。2021年加入“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联盟”与“集成电路EDA产教融合联盟”,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我省“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丰富,在四方联动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院所高校、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商业化,把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合肥学院教师到德国进修学习
安徽大学互联网学院学子前往科大讯飞学习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