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泗县第三中学:“彩虹之子”喝彩青春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广 黄慧 发布日期:2023-04-24 12:49:12 |
2013年,泗县第三中学团委发起“彩虹之子”志愿者培养项目,“彩虹”寓意青少年五彩斑斓、朝气蓬勃的青春,其中“彩”字有项目内涵丰富、形式多彩之意,“虹”有泗县古称“虹乡”之意。培养“彩虹之子”志愿者即意为培养向上向善、热心公益、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10年来,“彩虹之子”项目累计吸纳了1.5万余名青少年志愿者,开展了130余场大、中型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总时长达8万多小时,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夕阳红·敬老爱老”“三中蓝·文明校园”“环保绿·呵护运河”“泗州紫·文明创建”“六月金·助力高考”“中国红·疫情防控”等六大活动品牌,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表现突出的志愿服务个人典型,其中学生韩珂、池宁、杨良辰获“全国最美中学生”称号,200余名学生获市、县“优秀志愿者”称号。该项目本身斩获宿州市首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省“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典型项目”、省“四个十佳”——十佳志愿服务项目等多项荣誉。
对每一名“彩虹之子”志愿者而言,通过参与项目,他们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坚定了理想信念、传播了爱心善意、彰显了责任担当,同时增长了社会见识、开阔了思维眼界、提升了实践能力。对泗县三中而言,通过“彩虹之子”项目,学校不仅成功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区别于传统课堂、学生喜闻乐见的立德树人路径,同时借助该项目打通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文明校园创建、中学共青团改革等多个重点工作环节。此外,积累了一套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激励、活动发布、记录、总结等宝贵的项目实操经验。对全县而言,该项目不仅围绕党政中心工作,为文明创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工作贡献了青春力量,也为其他学校团组织设计实施志愿服务项目作出良好示范,还在全县中学生特别是广大团员中掀起一股弘扬雷锋精神、投身志愿服务、争做向上向善好青年的热潮。
传承雷锋精神,共建文明泗县
“你逐梦·我助梦”爱心助力高考志愿服务
志愿感悟
在高中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做志愿者的机会并不常有,而我就有幸参与了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并从中得到成长。
记忆最深刻的是2023年3月份组织的旧物义卖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利用课余时间逐班进行宣传,三天里我跑遍了高中部八十多个班级,耐心细致地讲解活动的内容与意义。中午放学后,抓紧时间去食堂吃点饭,就到办公室和老师一起将同学们捐赠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看着井然有序的物品,虽然放弃了午休时间,但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一点也不累。
开展活动的时候,按照分工,我给前来选购物品的顾客们进行宣传和介绍。一开始还张不开口,当看着一件件从自己面前被买走的物品,开心极了,也逐渐放开了。通过这次活动提高了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也感受到了奉献带来的快乐。
高一A2班 许贝贝
今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泗县花园井社区“爱心公益旧物义卖”活动,时间不长,但收获颇多。
活动当天,我和其他志愿者早早来到场地,把整理好的物品分门别类摆放在不同的区域里。做完后,我和部分志愿者按照分工,在摊位前开始吆喝叫卖,不一会就吸引了很多顾客光临摊位。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爷爷,当时摊位前围满了人,爷爷看不到里面,就找我了解情况,在我详细讲明白这次活动的意义后,爷爷便让我带着他将四个摊位上的物品几乎买了个遍。爷爷买完东西要走的时候还夸赞我们说,“三中的学生不仅学习好,还很有爱心”。听了这话,明白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肯定,恍然间感觉到心底有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正在慢慢腾起。
活动已结束一月有余,但每每想到老爷爷说的话,我都会被触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变得更加强烈。现在我已成为泗县三中“彩虹之子”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有更多机会将自己的意愿变为现实。
高一A2班 杨 涵
点评
“彩虹之子”是一群乐于奉献、甘于平凡、团结友爱、追求进步的新时代新青年,他们以“爱心”传递温暖与善意,以“细心”展示包容和理解,以“恒心”坚守担当和责任,以“初心”积极投身新时代的文明实践。该项目定会在“彩虹之子”的不懈努力下,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以生动的颜色绘就属于皖北平原的绚丽彩虹。
——泗县第三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刘 永
爱心公益旧物义卖活动
“佳节尚文明 志愿关爱行”志愿服务
□本版稿件由通讯员杨广、本报记者黄慧采写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