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大山深处“一座座桥”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3-04-19 10:55:04 |
□本报记者 谢婷婷 绩溪县荆州初级中学距离县城75公里,是该县最偏远的乡村学校,途经最高海拔1158米、拥有351个弯道21个回曲的皖浙天路。回曲皖浙路,三尺守护人。这里,有给37名学生当“家长”的校长张念生、有扎根乡村讲台30年的思政课教师邵名远,有“来了就不想离开也不能离开”的“90后”教师程丽娟……他们像一座桥梁,为农村学生连接山里和山外、眼前和未来。
离不开的讲台
“连自己都没有想到,来这里一待就是九年”。程丽娟的预产期是今年9月,或许是看到她日渐凸起的肚子,或许是得知她休产假后会离开一阵儿,班上调皮的男生变得比以往乖巧了,连课间嬉闹也会刻意避让她。
2014年8月底,“90后”程丽娟大学一毕业就来到荆州中学任教。从老家绩溪县上庄镇到荆州乡,几乎是从该县最西端来到了最东端。九年来,每周往返一趟的盘山公路,她已经记不清进出过多少回,“以前蹭同事的车,现在自己开车,刚开始怕坐车,吐着吐着就习惯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音乐专业科班出身的程丽娟兼任起了教导处主任、班主任及语文教学的工作。
九年来,程丽娟把学校当成了家,除了周末回县城自己的小家外,其余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尽管整个八年级只有13名学生,但她依然用心备好每一堂课,尽己所能地让农村学生享受到和城里学生差不多的课堂质量。晚上只要有空,她就会去学生家里走访,和家长交流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到了重大节日,她还会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组织学生开展歌唱、手工、劳作等活动,让校园内外有了更多的欢声笑语。
学生晓宇(化名)的父亲离世、母亲出走,从小跟着年迈的奶奶、聋哑的叔叔一起生活。“上课的时候总是昂着头认真听讲,一旦和我目光对视就立马低下头”。在程丽娟的关心和帮助下,晓宇的性格逐渐变得开朗,也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2019年从该校毕业。
课堂上读到关于父爱的文章,学生菲菲(化名)顿时红了眼眶。课后,细心的程丽娟把她叫到办公室询问,才知道她的父亲重男轻女、脾气不太好,经常安排她做繁重的家务,说些冷漠的话语打消她学习的积极性。从那以后,程丽娟一有时间就找她谈心,鼓励她好好学习,不要放弃。2020年,菲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绩溪中学。
“不是没有机会离开,而是发自内心地不想离开,也离不开”。九年来,程丽娟遇见了很多令人心疼的农村学生,他们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长期留守,亲情的缺失令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爱,渴望走出大山看到崭新的世界。
4月13日的语文课,程丽君给八年级的学生上《北冥有鱼》。课堂最后,她给学生讲了一段寄语,万物有所待,自由是相对的,作为中学生要努力学习、不负韶华,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生长在农村,是大山养育了我。如今回到大山里从教,只想帮助更多的农村学生更好地走出去。”程丽娟说。
程丽娟在上课
引路的“一束光”
“老师,究竟怎样才算是有出息”“大山外面是什么样子”“走出去了就真的能改变命运吗”……类似的问题,邵名远已经在荆州中学回答了一届又一届学生。
4月15日本该是邵名远正式退休、告别三尺讲台的日子,“学校领导找到我谈话,提出希望我留下来继续任教,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用邵名远的话说,返聘对他38年的执教生涯而言是一份无上的荣光。
自从1985年走上三尺讲台,邵名远便一直扎根在农村学校。他热爱乡村,更热爱教育,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荆州中学。提到自己的学生,他如数家珍,嘴角总是止不住地上扬。在他看来,农村学生普遍质朴、勤奋、品行端正,常常表现得过于懂事叫人心疼,但也有少数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特殊造成性格内向、缺乏好的学习习惯,需要老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面对农村学生,作为思政课教师的邵名远明显感到身上的责任和使命更重些。课堂上,他总是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鼓励他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带他们了解世界、认识社会、正视自我,用身边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去感染他们。课堂之外,他坚持走到学生身边、走进学生家中,用心用情地开展思政教育,在学生心中种下向上向善的种子。
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稍微落后些,对于走出大山感到迷茫,缺乏自信。邵名远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主动找到他们谈论人生理想,告诉他们行行出状元,各有各的精彩,只要耕耘就一定有收获。
38年来,邵名远看着农村学生一个接着一个地毕业离校、走出大山、继续升造,他说这就是乡村教师的价值以及乡村教育的意义。“在我们心目中,邵老师像一束光,为我们指引走出大山的方向。”毕业后返校看望老师的学生说。
邵名远(右一)和学生交流
走进书山 走出大山
2014年9月,张念生来到荆州中学,映入眼帘的是大山深处略显拥挤、简陋的三栋校舍,然而老师和学生们可爱淳朴的脸庞却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里,融化了那一刻的陌生与未知。
“当时,学校德育活动十分匮乏,除了上课,几乎没有文体活动”。张念生来校的第一年,就策划开展校园艺术节、红歌合唱比赛、十佳歌手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让这所乡村校园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第一次登上舞台的学生害羞到满脸通红,参加演讲的学生刚刚上台就紧张到忘了词,还有学生模仿大人的模样展示才艺引发台下哄堂大笑……这些成了张念生记忆中珍贵的画面。
走访中,张念生发现学校单亲、留守、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较多。他开始动员老师常态化上门家访,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整合社会爱心力量帮助学生家庭解决实际困难。“铁打的学校,流水的生”。1997年投身乡村教育至今,张念生对乡村的三尺讲台已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目前,学校一共有12位教师,除本地2位教师外,其他教师的家均在绩溪县城甚至外地”。张念生说,为了大山深处的学生享有优质教育,教师们每周驱车75千米,经过351个弯道21个回曲的皖浙天路,走进大山深处,扎根乡村教育,一心扑在教学岗位。
在荆州中学,这群乡村教师以校为家、爱生如子,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在清贫而执着的岁月中、在辛劳而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晨曦里,带领学生晨跑锻炼;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实践中,培养学生一技之长;夕阳下,用心为学困生答疑解惑;黑夜里,逐家逐户上门家访。
在学校教学楼上,“走进书山 走出大山”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张念生说,这句话有两层寓意:一是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走出大山,在山外继续求学深造。二是鼓励学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走出这座相对封闭的大山。
一定要翻山越岭地去一趟,才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样儿。阳春四月,虽然错过了梯田上翻滚的金色花浪,但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仍旧将进出大山的盘山公路装点得分外美丽。祝愿更多的农村学生通过乡村教师架起的一座座桥,走出深山,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张念生在上课
学生远足活动□学校供图
荆州中学教学楼上写着“走进书山 走出大山”四个字
□本版配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谢婷婷摄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