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大有可“圩”
01版:头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0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04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06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乡村振兴 大有可“圩”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思璇 朱晨熙等 发布日期:2023-04-17 10:27:52

  编者按 3月28日,合肥市阳光中学本报学生记者胡清岚、刘思璇、朱晨熙、黄子豪与合肥市大圩镇团委书记谢亚、本报记者一行,走进大圩镇磨滩村和沈福村,采访感受乡村振兴的变化和当地传统的福文化。

航拍圩美磨滩乡村振兴项目
 
参与学校:合肥市阳光中学四川路校区
参与学生:胡清岚 刘思璇 朱晨熙 黄子豪
支持单位: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团委

 
圩美磨滩醉游人
□七(12)班  刘思璇  朱晨熙
  风前芬芳馥郁,小清池寂静悠扬,只有两旁青得逼人眼的绿林遮住那一抹缤纷颜色,微光略带温度,淡雅的磨滩与春相映,显得山河浪漫。
  我们所向往的乡村生活,或是“人间四月芳菲尽”之美感,又或是宫崎骏漫画中那如童话般的世界。田园小路、簇簇蔷薇、层层瓦砖和清香的空气,这都是磨滩的唯美画面,而走进磨滩的我,更是感受到了磨滩的素、静、新、美。
  走进圩美磨滩乡村振兴项目,这里不仅是民宿,也是一部大圩发展史。在这里,我们了解到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树一草和江淮古民居建筑风格的屋子,则是在原先村庄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的。
  空闲之余,在磨滩品茶,看书,观赏窗外盛开的早樱,淡淡的胭脂粉在花瓣上一层一层地晕开,花边嵌着一圈不明显的红,片片花瓣飘在空中,与摇曳的绿叶轻轻接触,随后坠落在脚底褐色的花泥旁,这盈盈孑立的樱花与宁静的书屋相互衬映,这恰到好处的素雅令人难以忘却。
  民宿周围林木茂盛,放眼望去,一片祥和的绿色,挂在远方黛色的林尖,真恐这景惊鸿才现又乍然离去。
  “茶逢知己千杯少,壶中共抛一片心”。近看这暖暖油菜花和清澈的池塘,俯视这唯美的磨滩、风格独特的民宿,我感觉心旷神怡。
  油菜花田里的樱花林各有各的姿态,有的松开藏于心间的浪漫,留香四溢;有的打着骨朵,掩面躲闪;有的与那一片相衬显得袅袅婷婷……田间的小桥,回眸是一大片油菜花田,这翩然而至的轻柔,让这一大片的金黄显得更加浓艳……
  早樱与春,磨滩与景,山花烂漫。望着远处的云与霞,好像是累了吧,在磨滩上短暂休息,这份情感承载着无数的思绪。
  圩美磨滩乡村振兴项目使当地村民有了新工作,许多村民变成了民宿管家,从勉强维持生活,到收入不断增加,逐渐富裕。同时村民从事了新工作后,得到了专业培训,使得他们多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方法,精神世界丰富很多,生活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福人居福地 福地福人居
□七(10)班  胡清岚
  3月28日,我们走进大圩镇磨滩村。
  大圩的变化是巨大的,过去,村民家中潮湿阴冷,环境非常不好。而现在,通过努力,村民现在的家中宽广明亮。通过改善水质,大圩拥有了类似杭州西溪湿地一样的湿地公园,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尽情呼吸新鲜空气,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自然气息。这里还建了悦读、泊樵、茶言、渔舟和归耕五种不同主题的民宿,可以体会不同时期的历史进程和不同的风土人情。
  过去,大圩的村民主要从事传统种植,没有技术,既辛苦又不挣钱,生活不富裕。现在,大圩的村民经过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成为了新型农民,成为专业民宿管家。通过培训,村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精神也富足了。
  杨亭便是从事葡萄种植的新型农民。据他介绍,新型农民具有新技术和创新理念,他们的新创意、新理念为,首先,工艺要做精,如统一葡萄的形状,大小等。其次要减少,减少什么呢,当然是农药的使用。最后就是要控产,在以前,村民大多认为多产就是好,但新型农民认为要控产,要成为“万元户、万元树”的样子。
  我们随后又来到沈福村,新时期的沈福人,依然继承了沈福村传统精神,发扬了当年迁居巢湖岸边时的拓荒精神。现在的沈福村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作为安徽省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沈福村重新规划设计,不仅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建设也形成了“路成网,树成行,沟相连,渠相通”的新格局。
听讲解员讲述乡村振兴项目


变的是村貌 不变的是淳朴
□七(10)班  黄子豪
  “大圩一年丰,庐州三年足”。素有“合肥粮仓”“鱼米之乡”称号的大圩镇自古富饶美丽。
  3月28日,我有幸来到这里。蔚蓝色的天空悬挂着几片白云,与湖水相呼应。我不禁神情恍惚,这还是我所认识的大圩吗?记得儿时,它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小乡村,不通煤气,下水道常常堵塞。可是后来进行的全面改造,不仅让大圩变成了一个自然景色优美的村庄,也结合了许多现代化科技,俨然是一个城乡接合的世外桃源。
  “千年古镇留芬芳,街巷犹存御浓装”。此次采访后,磨滩村和沈福村一直在我心头萦绕,久久难以忘怀。
想到磨滩村,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那碧绿的草地,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好似一幅油画,让我在色彩中交织,草地,水塘,油菜花田,一切都是那么的明朗、那么的清幽、那么的山清水秀,仿佛让我置身于梦境之中。躺在草地上,能闻到草的淡雅;奔跑在风中,能感觉到空气的清新,看着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花,体会到的是身心的愉悦。
  而沈福村却是另一番景象,还未进村,古风气息就扑面而来,据当地人说,沈福村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建立沈福村的是北宋文学家沈括的后代。村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那口井“清泉”,井圈周围那一道道痕迹,难道不是时光的脚步吗?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几百年时光匆匆走过,变化的是光阴,不变的是淳朴的民风,是理想和追求,是建设美好家园的决心。

学生记者听讲解员讲述沈福村的福文化


书记点评
  大圩镇亦城亦乡,既有现代化城区,又有最“乡愁”的圩区,还有最“圩美”的岸区,可谓城乡空间环境形态的“浓缩版”。合肥阳光中学学生记者通过到大圩镇磨滩村和沈福村实地采风,感受到大圩悠久的乡史、质朴的乡风和清雅的乡貌,了解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大圩的生动实践,窥见了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乡村“生态、绿色、文明、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美图景,激发了学生记者热爱家乡、宣传家乡、建设家乡的豪情壮志,为学生们上了一堂接地气的乡村振兴深度体验课。
  □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团委书记  谢  亚
 
□本版配文图片由本报记者傅军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