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不让灰尘作底子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盛 发布日期:2023-03-15 16:07:28 |
□望江县实验学校 王 盛 美的环境,一定是以干净作底子的。环境,对人有种不着痕迹的暗示、熏习和濡染作用。班级文化的理念和整体的卫生观需要深植于师生的内心,并且要把理念与观念付诸常态行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才能在校园内营造干净、美丽的风景。
我校班主任都非常重视环境育人,各班都能形成师生共同设计布置班级文化的局面,他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班级打造得更美丽,营造得更温馨。
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主题鲜明的黑板报,各班教室墙壁上基本都开设了班务栏、励志栏、学习园地、荣誉榜栏、作业温馨提示等栏目,有的班级甚至设置了班主任寄语栏、班徽栏;教室各角落开设了植物角、图书角、卫生角,等等。置身于教室内,能感受到浓厚的育人氛围。
郑英老师说:“美的环境,一定是以干净作底子的。干净,永远是美的第一要素。所以,打造美的教室,要从干净开始。”我们的教室,整体上看来宽敞明亮,窗明几净,室内外墙裙白色的瓷砖洁白得如明亮的镜子。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在育人方面有着“干净”的行动,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最近,笔者发现大部分班级窗台上有灰尘。这灰尘与干净的走廊、洁白的墙裙以及明亮的窗户很不协调,让人感觉这灰尘成为教室走廊里的一个“亮点”了。当然,各班教室窗台上的灰尘的厚度不一,从灰尘厚度中,笔者可以判断班级值日生擦拭的次数。全校25个教学班,我可以归纳出每天擦拭、每周擦拭、长期不擦拭这几类。
针对窗台上灰尘“亮点”现象,笔者私下与部分班主任进行探讨交流,这个现象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哪些思考呢?值日生每天扫地、擦窗、擦墙裙时,为何忽略了窗台?建筑物是个整体,为什么学生就不会去整体地打扫卫生?笔者认为,学生没有树立整体的卫生观,这样很难培养出全面、完整、严谨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若形成这种“残缺式”的思维模式和做事方式,那么学生在做事时肯定会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在学习中也容易出现审题不完整、解题过程遗漏、答题不规范等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教师需要思考,我们在指导学生劳动时,在培养学生卫生习惯时,是否缺少了整体的思想。教育是成体系的,单项的教育中能见到整体的教育,整体的教育中能见到单项的教育。打造美的教室,教室文化的布置要与教室环境卫生相统一,这样我们的教室才显得有美感与质感。
为了解决窗台上灰尘“亮点”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师生整体的卫生观。笔者与班子成员商议,在全校开展“引导+示范+自动+自查+检查”美化校园行动,并明确把此行动作为德育处的一项常态管理机制。
引导,就是全体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树立整体的卫生观,整体卫生观不限于教室内外的边边角角,还包括各班级卫生区的每个角落。
示范,美化校园行动的第一周,班主任老师带领值日班干与值日生共同参与卫生打扫活动。参与过程以示范为主,在做的过程中,增强学生整体卫生观。
自动,美化校园行动的第二周之后,每天值日班干带领值日生一起打扫卫生。值日班干参与卫生打扫活动,一直到全班同学一个轮回结束为止,然后由每天值日生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段进行卫生打扫和保洁。
自查,自美化校园行动的第一周开始,每天卫生打扫结束后,值日班干按照班主任示范的标准,对卫生打扫情况开展自查,若有不达标之处,立即通知当天的值日生进行整改。
检查,学生会每周五上午大课间时间段开展一次全校卫生大检查活动。把窗台卫生纳入检查范围。每周一在学校橱窗的公示栏里,公示上周卫生检查结果。德育处把每周的卫生检查结果作为“月文明班级”评选活动的一项指标。
自学校开展 “引导+示范+自动+自查+检查”美化校园行动以来,每次巡班时我再也看不见教室窗台上有灰尘了。通过工作的思考与实践可以看到,只要我们把“美的环境,一定是以干净作底子的”这一班级文化理念和整体的卫生观深植于师生的内心,并把这理念与观念付诸常态行动,并养成习惯,我们教室窗台上就再也不会出现灰尘作底子的现象。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