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司萍:愿做一支燃烧的红烛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3-03-08 16:09:28 |
亳州市第一中学是司萍的母校。当年她在这里读书成长,如今又在这里教书育人,传递着百年老校的薪火。 作为亳州一中语文学科教研组组长和班主任,她希望能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来自农村的学生改变命运。
高中教师的工作繁重而辛苦,而高中班主任朝六晚十更是工作常态。司萍信奉的原则是“身教重于言教”,想让学生不迟到、不早退,教师必须坚守岗位。只有教师做到以身作则,学生才能勤奋守时。
多年来,无论寒冬酷暑,每天她都坚持早早到班督促学生跑操、早读,中午查看学生午休情况,晚上到宿舍查寝,夜里11时左右才离校。学生的每一张试卷,她全部批改,不但有分数,还有旁批。学生拿到试卷后,看到出错的地方被老师批改得明明白白,也跟着养成了订正试卷、整理错题的习惯。
从踏上工作岗位开始,司萍就迎来新教材教学改革。她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每天听一节老教师的课,坚持了整整三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她在智慧课堂应用上也多有探索,多次运用智慧课堂上展示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因所带学科成绩出色,被评为亳州市优秀教师、亳州市教坛新星、亳州市巾帼建功标兵、亳州市德育标兵,获得亳州市多媒体教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亳州市新课程优质课大赛二等奖、亳州市阅读之星、《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写作指导特等奖,安徽省第三届校园读书创作活动一等奖,主持两项市级课题,并顺利结题。
司萍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每周组织本学科全体教师集体备课,组织审核周考、晚练的试卷,整理晨诵、晚读的资料,研讨试题和高考动向。为促进教师们共同进步,她带着大家干,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
司萍坚信,爱是教育的底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爱学生就要与学生心灵相通,知其心,方能识其才;识其才,才能让其乐于学。
对自己教过的每一届学生,司萍回忆起来如数家珍,她常常鼓励学生天才出于勤奋,锲而不舍,终会成功。周末,她经常陪住校生聊天,还把他们换下的衣服带回家洗干净,带他们到自己家里改善一下伙食。她自己出钱资助班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每个月为其补贴一点生活费。每一届高三,每逢元旦和“五一”,她都自费给班级订一个大蛋糕,和大家共同过节。她对学生很大方,对自己却很节省。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称呼班里的学生为“儿子们、闺女们”,学生很享受她这样的昵称。
司萍把时间给了学生,把背影给了家人,收获了教育的硕果,却缺失了亲情的陪伴。由于家在外地,父亲去世时,她不在身边,这成为她最大的遗憾。她决心把对父亲的愧疚回报给母亲,母亲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要24小时看护。父亲去世后,她把母亲接到家里照顾,一边忙教学,一边忙家事,尽心尽力地照顾。母亲脑梗瘫痪后,由于孩子年幼,司萍照顾不过来,她姐姐把母亲接走后,她在周末、节假日驱车百十里去看望,喂饭、擦洗、按摩等,从不抱怨,从不厌烦。母亲病重时,正值司萍带高三,她不敢耽误学生的课,返回学校上课,没想到这一别就是永远。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时,她正在去上课的路上。母亲走时,她也不在身边,这是她一生中最不能原谅自己的。
这些年,司萍和婆婆住在一起,和睦相处,婆婆逢人就夸她知书达理、尊老爱幼。她不仅把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记在心里,更落实在行动上,被评为“亳州市孝老爱亲好青年”。
司萍说,自己愿做一支燃烧的红烛,照亮更多学子的求学路。
司萍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