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劳动教育重“劳”更重“育”
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18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03月0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187期  下一期
马鞍山市:劳动教育重“劳”更重“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柴家峰 发布日期:2023-03-01 10:38:12

  将劳动教育列入寒假特色作业,假期归来分享劳动心得体会;在班级开辟植物角,开展植物养护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在校园内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食堂后厨,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不易,收获心灵上的感悟与喜悦……

  新学期伊始,马鞍山市各中小学充分发挥校园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利用线上线下各类宣传媒介,通过主题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劳模精神进校园等形式,深入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近年来,该市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重“劳”更重“育”,在抓实劳动教育过程中动手、操作、技能等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深层次的育人功能,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种植园成校园亮丽风景
  又到了春天播种的时节,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要种下各式各样的水果和蔬菜……在马鞍山市采石小学“四时田园”劳动教育基地,只要有时间,学生第一时间就会来到这里,锄草、浇水、施肥,精心呵护着每一株小苗,写观察日记。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关于蔬菜种植的一些简单方法,更体会到了珍惜劳动成果的重要性。”学生丁子悦说。该校副校长张强介绍,学校利用有利条件,开辟了“四时田园”劳动教育基地,同时注重教育学生们将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加强家校合作,在劳动中学会自强自立。
  在马鞍山市星光学校,一块块实验田里栽种过西红柿、辣椒、青菜、苋菜等。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可以观察到时令蔬菜和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生物特性,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果蔬种植的劳动,增强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与光荣。
  在马鞍山市第八中学教育集团东校区,校园一角的种植园已经初具规模。对于去年学校举办的劳动节,学生周雨雁记忆犹新:“大家走进了种植园,亲手播种、养护,一直到收获,非常有意义。”
  “劳动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我校从这三个维度出发,通过‘三园’教育框架的搭建,塑造学生的美好人生”。该校副校长陆飞说,“三园”劳动框架即幸福家园、绿色校园、美丽田园,它们分别代表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的劳动场所。在家园中,强调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的事情帮着做;在校园中,让学生积极参与种植园、班级和学校部分公共区域的劳动,并依托学校少年宫,开展各种手工劳动;在社会中,通过依托市青少年实践教育中心及学校“扬帆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搭建社会实践劳动平台,促进知行合一。八中教育集团东校区正在积极开发属于自己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将劳动教育进一步落到实处。
  根据《马鞍山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该市倡导全方位的劳动教育实践,不断丰富校内劳动教育实践,日常化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实践,加强社会劳动教育实践。同时,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安全保障和经费投入保障,助力劳动教育顺利开展。

马鞍山市采石小学学生在“四时田园”劳动教育基地播种

把劳动课堂搬到校园外
  “把面皮捧在手心,放上馅儿,沿着边一点一点向前捏褶……”在马鞍山市青少年实践教育中心,来自马鞍山市金瑞初级中学的学生们在这里开展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
  “这两天我们学习了很多实践课程,学习整理内务,还到食堂后厨帮厨,学习内容很丰富,也很有收获”。学生韦馨怡说,虽然才来了两天,但自己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更加理解父母的不易。
  紧邻面点间是洗漱间,几位学生在水池中清洗红薯,为第二天的早餐提前做着准备。“洗红薯看着简单,但要想洗干净也并不容易,我觉得做每件事都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细致”。学生宋灿灿说,根据课程安排,下午还有面点制作课,大家都非常期待。
  作为“国家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该市青少年实践教育中心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强化劳动实践教育,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创新实践硬件软件,优化劳动生态条件,每年面向全市青少年学生集中开展为期一周的传统与现代农业生产、工业职业体验、手工制作、科技创新、生活自理等生产生活以及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实践活动,丰富劳动实践课程,加强劳动实践体验,培植劳动情感,增强劳动观念,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磨炼意志,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合作,以劳树德、以劳培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
  在“农业劳动”课中,学生在传统农业园、现代大棚、茶园、葡萄园中体验劳动,在种菜、除草、施肥、收获、采茶等一系列劳动中学习劳动技巧、体味《锄禾》诗句的意境、感悟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工业劳动”教育中,该中心充分利用马鞍山理工学校和工业学校资源对参训学生开展工业劳动教育;在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中,该中心根据学生住宿参训的实际,要求参训学生每天整理内务、打扫卫生等,且辅以每周两次的内务卫生检查评比,发放流动红旗,努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在开足“农业劳动”课程的基础上,结合中心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特点,实践教育中心将其他课程也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渗透在课程教育之中。
  此外,该市还要求各县(区)明确一个县级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强化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劳动教育功能。坚持因地制宜,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的土地、山林、草场、种养殖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厂矿企业、科研院所、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场所作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开辟劳动教育的广阔天地。

马鞍山市青少年实践教育中心田间地头上劳动课

创新做好“育”字文章
  自劳动课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后,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新时代,围绕为谁培养劳动者、培养什么样的劳动者、怎样培养劳动者等关键问题开展好劳动教育,是一个重要而系统的课题。加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只是在“劳”,更关键的是“育”,让学生不仅能劳动、会劳动,更要愿劳动、爱劳动。
  马鞍山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大力推动中小学生实践场所建设,积极盘活各类劳动教育资源,强化劳动教育功能。根据《马鞍山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由市委统筹全市劳动教育工作,明确家庭、学校、社会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明确各县(区)要建立至少一个县级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强化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劳动教育功能。聘请专业老师担任市劳动教育教研员,各县(区)聘请专兼职劳动教育教研员,加强劳动教育教科研工作。积极加强各县(区)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扎实开展各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根据各学段特点,该市明确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课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本科阶段不少于32课时,不得挤占、挪用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和劳动实践时间。
  中小学课程有重点地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职业院校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劳动法规教育,注重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普通高等学校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高等学校与行业骨干企业、高新企业、中小微企业紧密协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立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同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与此同时,该市积极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衔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的劳动教育体系;创建一批市级劳动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和市级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学生校内外开展劳动实践参与率达100%;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带动该市大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深入开展,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深入人心,真正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淬炼学生品格,赋能学生成长。
马鞍山市星光学校师生在生态实验田植树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谢婷婷、通讯员柴家峰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