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节习俗知多少
4版:世界真奇妙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18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02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180期  下一期
古代春节习俗知多少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3-02-06 14:57:04

百科小补丁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已经延伸进我们的血脉里,成为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春节并不是某一天,而是指年终岁首的一个时段。古代过春节,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在此时期,很多习俗围绕着春节展开,气氛隆重,热烈欢愉,人气爆棚,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晋朝:馈春盘
  春盘又叫五辛盘,取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做成,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


唐朝:放灯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成为元宵诗经典之作。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宋朝:燃爆竹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明代黎淳有《爆竹》诗:“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称为“二踢脚”。


明朝:拜年送名帖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清朝:猜灯谜
  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清朝:皇帝赐鹿肉
  作为一个从关外入主中原的王朝,清王朝的好多春节习俗,都带着入关前的老习惯,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送鹿肉。清朝皇族饮食,以鹿肉为名贵食材,特别是皇宫御宴,常是帝王最爱。每年春节前,清朝皇帝必做的事,就是赐给大臣鹿肉。但这鹿肉的意义,可不是餐饮,肉上得写字,写上“福”和“寿”两字,加上鹿肉的“禄”字谐音,正好就是福寿禄全齐,要的就是好彩头。


清朝:压岁钱
  《燕京岁时记》:“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征。”一说:“压岁钱”本为“压祟钱”,贻小儿免受祟之害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