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期盼35年的便民桥终于修通了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丁亚东 李阔 姜楠 李进 发布日期:2023-02-01 11:09:54 |
编者按 人勤春来早,刚刚过完春节假期,广大基层干部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以龙腾虎跃的干劲,抓紧抓实各项工作。这个春节前后,我省驻村第一书记都在忙些啥?本期《教育周刊》走近来自全省高校的部分驻村工作队队长,看看他们在这个春节前后发生的故事。 2023年春节,对东至县张溪镇长畈村许冲组74岁的吴福如注定是一个开心的节日,期盼35年的便民桥终于修通了。
吴福如一家1987年在长畈村许冲组朱家山山脚建房定居,朱家山山脚下就是许冲河,多年来村民都是用毛竹搭建的便桥过河,竹桥又窄又矮,摇摇晃晃,一下大雨就被汹涌的河水冲走,等洪水退了再用毛竹搭建一座,就这样反反复复。每年洪水季节,河水上涨,朱家山就身陷“孤岛”,村民经常蹚水过河,十分危险。尤其是孩子上学,每天家长都得到河边接送,遇上涨大水时,就没法过河上学了。
朱家山脚下原有几户人家,因为过河不方便,先后搬到河对岸建房,如今只剩下吴福如老人和他残疾的五保户弟弟两户还住在山脚下的老屋。山脚的田地也逐渐抛荒,山上的毛竹也没办法砍伐变卖,能修一座坚固的过河便桥,一直是吴福如和周边村民多年的愿望。
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党委委员、第八批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朱银龙驻村后,进村入户了解老百姓的诉求,实地察看地形地貌,了解到村民过河困难,一直奔走想通过立项建一座水泥桥,但受条件限制目前没办法实施。朱银龙说:“许冲组吴福如老人反映的过河便桥问题,我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工作队在任期内一定要解决他和附近村民的出行问题。”
1月5日中午,驻村工作队出资1000元租用拖车和挖机,从六公里外的同乐组运来闲置的四根九米长钢筋混凝土水泥杆,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共同努力下,经过一下午紧张的施工,一座坚固的过河便桥搭建完工。驻村工作队还买来十几袋水泥,用来固定桥墩和平整桥面。施工过程中,许冲组的村民胡守本一直在现场关注着进度,桥一搭好,他马上在桥上走了走,边走边忍不住说:“这桥真是好,这下我们到河对岸砍毛竹更方便了,毛竹终于可以卖钱了,这是一座‘致富桥’啊。”
吴福如说:“从年轻时起,这几十年做梦都想有一座坚固的水泥桥,现在这座桥真是方便,驻村工作队朱书记他们给我们办了件大好事,现在到河对面也不用蹚水过河了,摩托车也可以过桥了,孙女上学再也不担心了,这座桥是驻村工作队和我们老百姓的‘连心桥’啊。”
长畈村驻村工作队驻村一年半来,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载体,访民情听民意聚民心办实事。新冠疫苗接种期间,驻村工作队队员经常自己开车,对子女不在家、又没有交通工具的村民来回40公里接送到镇溪接种点接种疫苗,还自掏腰包给村民买早点,回村的途中还停靠下来,方便群众捎带买菜买日用品。村民裴冬英劳动能力差,在自家房子边搭建一个棚户,砖头支一个锅生火做饭,漏雨漏风,驻村工作队出资近千元,请砖匠师傅在她室内搭建了一座柴火锅灶,解决了她的做饭难题。驻村工作队还购买音响设备支持村民跳广场舞,给五保户徐国银购买新木板床、棉被和床单,给村民周德财家安装烟囱管道,经常买些米油猪肉送给经济困难村民,驻村工作队点点滴滴的付出,深受当地群众称赞。
原朱家山脚下河道村民搭建的竹桥,下大雨就被冲毁
修好后的便民桥
朱银龙同村民一起组织水泥杆桥施工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