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第十中学 校长寄语 打开真理的大门 摄影作品 读《文化苦旅》 情在湘动
07版:青春文字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16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167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读《文化苦旅》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宇彤 发布日期:2022-12-12 10:21:24

 □高二(13)班  王宇彤

    辅导教师  田玉慈
    起初读《文化苦旅》是因为被书名吸引,这四个字仿佛牵引着我去往文化的深层领域,使我感知到文化融进中华儿女骨血里的内涵。至此,我着迷于余秋雨先生精湛的文笔、以及他笔下饱含思索的理论和对中华文化的感悟。
    中华文化拥有着三条生命线——黄河、长江和400毫米降雨量分界线,这三条线分别划分了湿润与干旱,农耕与游牧。富饶的中华大地上,有巍峨的群山、蜿蜒的细流、漫天的黄沙、广袤的土地。自古以来,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春耕、秋收、打渔、砍柴,自给自足……于是有了文字、纸张、墨水、砚台,留下了璀璨的文明,使中华文化在虫鸣声和稻花香中传向远方、传给后世。
    受到这魅力无穷的中华文化的感召,余秋雨先生辞去一切职务,在中华大地上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苦旅。旅行的艰险、条件的恶劣都被追寻文化的那份狂热打败。一直在路上,在山涧中找路,在沙漠中跋涉,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片土地的嶙峋一角,找寻文化的抚慰。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杭州,黄冈这两个地方。这两个地方的旅途虽没有那么艰辛,但背后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却足以让人深思。是西湖苏堤,还是黄州赤壁?一时间过去与现在同时交织在一点,我仿佛去到了这些地方,并与大诗人苏轼邂逅了。
    在杭州,他不再是才气闻名天下的诗人,相反他更像一位保护自然的水利工程师。初去西湖时,那里水草丛生,苏轼看到了西湖的颓败。怎样在保护环境的同时给百姓创造利益,这着实让苏轼颇费了些心思。然而没过多久,他便开始了修堤之路,还创造性地把西湖租给百姓,让百姓在湖里种植荷花、菱角来创收,条件是百姓要保证湖面的整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成功治理西湖的有利证据,可以说没有苏轼,就没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苏轼正确地处理了生态与发展的关系,使杭州重新焕发了生机,这也为后来杭州成为南宋国都,经济文化达到顶峰埋下了伏笔。
    再看黄州,这个苏轼一生极其重要的地方。暗红的赤壁,鹅黄的杂草——到处书写着荒凉。但如此的原始生态却将苏轼推上文化的高峰,是那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自在淋雨、喜爱自然的苏轼;是那个“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的生活清贫、以粗茶淡饭为乐的苏轼。由此我觉得山水有情,大自然不仅有生命,更有人生,看似荒凉的土地同样饱含生机,让人有感而发,写出气壮山河的诗篇。人在困境之中总是能从大自然那里得到安慰,古往今来的文人作品多多少少都留有大自然的痕迹。
    除了杭州、黄冈这两个地方外,这本书还有关于其他地方的丰富内容。读了这本书,我比从前更加了解中华文化,也更加为中华文化感到骄傲自豪。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阅读更多的书籍,让灵魂在路上;同时,也真心实意地希望华夏儿女不要停下自己的脚步,毕竟脚下是辽阔的土地,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还很多,即使渺小普通又何妨,我们或许是星星之火微不足道,但依然可以燃烧一片旷原。那些文化永远指引着我们,我们应不负责任与使命,使中华文化发光发热,用文化来书写不羁的一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