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真实的乡村教育
05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16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2年12月07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165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分享真实的乡村教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徐 发布日期:2022-12-07 10:52:40

  课堂上,她是幽默风趣、侃侃而谈的教师;生活中,她是带着学生们一起疯玩的“孩子王”。她用一部手机,记录着与留守儿童们相处的日常,并随手发布到自己的个人视频号上,却意外“火爆”网络,吸引了百万粉丝的关注。她就是乡村青年教师丁玉玲。



乡村教师拍两百余条视频走红网络
分享真实的乡村教育
□本报记者  徐  徐

  夕阳西下,余晖如金。
  秋日的一个傍晚,丁玉玲和她的学生王一(化名),欢快地走在晚风习习的皖北田野上。走累了,师生二人就地坐在枯草上歇歇,边歇边聊天。
  王一说,“丁老师,今晚我请客,请您吃“格拉条”(阜阳的一种面食)”。丁玉玲说,“我请你吧,挣钱不容易,你留着”。
  当天,王一在庄上的农场里打了近10小时的工——在蔬菜大棚里抠地膜,累得腰酸胳膊疼,挣得60元,他想用这笔钱给受伤在家、即将过生日的奶奶买块蛋糕。此事正好被在家访的丁玉玲碰见,于是拍剪下了一条长达20分钟的视频《打工日记》,真实地记录下了王一抠地膜时的劳动情形:开始的兴奋一丝不苟,中间的累平躺在地膜上,最后的咬牙坚持。
  《打工日记》在B站上发布后,引发粉丝们上千条评论,大家觉得少年王一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能吃苦耐劳,纷纷夸赞他,为之前对他的误解而汗颜。
  王一调皮、不听话,学习不太认真,之前他常被丁老师叫进办公室 “训话”的视频,让粉丝们“操碎了心”,大家都担心他会越长越歪,成为一个问题孩子。
  但《打工日记》发布后,粉丝们看到了另一个“王一”:懂事、懂感恩,纷纷给出好评,丁玉玲选出一些念给王一听,“极大鼓励了他,现在他在班上的表现比以前好了很多。”丁玉玲说。
单纯地想要记录这群可爱的学生
  丁玉玲是“90后”,现在阜阳市颍泉区一所乡村小学担任数学教师兼班主任及颍泉区青年联合会委员,“我所带的5年级有45名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都不在身边,平时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而爷爷奶奶又不太敢、不太会去管,导致部分孩子要么我行我素,胆大得不得了;要么性格相对内向,自卑焦虑”。丁玉玲说,只要真心和他们交朋友,用心与他们互动交流,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十分可爱,“我就想着能否把他们真实有趣的一面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2021年2月17日,丁玉玲在B站上注册了自己的视频号《乡村教师日记》,并尝试着将拍摄的第一条视频上传了上去,没想到播放量出乎意料地高,还有许多人评论:好亲切啊,让我一下回忆起了童年,现在我已经大三,想起了我的小学,那个破旧却很温暖的小学,我想小学老师了;共鸣了,满满的感动,乡村留守儿童其实真的不像城里人想象的那样,他们有很多可贵之处……
  丁玉玲是阜阳本地人,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她,对乡下的孩子和乡野有着一份特别的感情,“我愿意发自内心地去对他们好”。
  假期里,丁玉玲时不时地去学生家中家访,督促学生完成暑假作业,她还会带着学生去“偷摘”野生的山楂——让学生们各司其职,有人上树,有人“望风”,“被逮到了,可别跟人说我是老师啊。”行动前,她风趣地交代道。在她看来,乡下的孩子,有城里孩子体会不到的乐趣,田野是他们的游乐场、劳动场,这些都能助力孩子们健康愉快成长,她很愿意带着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疯玩”,和他们一起走在乡间的沃土上,穿梭在村头巷尾,去劳动,去合作,去体验生活,去关爱他人……
  这类视频赢得了粉丝的认同,有粉丝留言:没有乡下生活经历的人很难知道,一个老师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农村孩子最缺乏的就是假期的关爱和督促,在假期里,他们大都没有旅游和兴趣班,所以才会下河游泳,上树掏鸟窝,丁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玩,既是引导也是护卫,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除了带孩子们玩,还有浓浓的爱。有次,丁玉玲无意间听到孩子们在聊天,其中一个说,自己3年没过过生日了,“俺爸俺妈都在外面打工,我跟谁过?”
  听后,丁玉玲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自掏腰包,订了一个大蛋糕,并把在同月份过生日的孩子请到一起,共同吃顿生日饭,唱支生日歌。这条给孩子们过集体生日的视频《全村吃席,我坐小孩那桌》,在B站上的播放量达192万,评论多达7300多条,有粉丝激动地写道:大概我小时没有过这样的生日蛋糕,所以我边看边哭了半个小时,哭完后在网上下单,给自己买了一个6寸的蛋糕,弥补一下当年的我;把孩子们的生日记得那么准,丁老师太有心了,这个生日孩子们肯定终生难忘。
最真实的乡村教育最能吸引人
  “地球在不在转?”丁玉玲问一名学生。
  “不在啊。”
  “你确定它不转动吗?”
  “嗯,反正我是没看见它转。”
  “这次考试,你抄别人了吧?”
  “没有,都是我自己做出来的。”
  “你这答案题目都对不上号,把第一题的答案写到第二题上了,第二题的写在第三题上了。”
  “哦,那是我抄错了。”
  ……
  像这样透着幽默感、颇有脱口秀风格的短视频,在《乡村教师日记》里有不少,学生天真的本色表现,常令人忍俊不禁。
  关注乡村教育,关注留守儿童。利用周末时间,每周一上新,拍摄班上学生在学校、班级和日常生活的好玩事、有趣事、感人事,然后发到B站视频号《乡村教师日记》上,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丁玉玲已上传了200余条短视频,收获粉丝130万,成为B站百万级UP主。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隐私,凡是有可能对学生们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的,丁玉玲都给出镜学生的面部上打上马赛克,比如,她在办公室里批评班上的某个学生作业不认真做,考试时答案写在答题线外等。
  有粉丝给丁玉玲发私信,要给孩子们捐款捐物,都被她婉言谢绝了,“虽然我们这里是一所乡村小学,但孩子们并不缺衣少食,生活上是没有问题的,我希望粉丝们多给他们鼓励,激励他们健康向上成长”。
  《乡村教师日记》粉丝量涨了,有不少商家主动找上门来,要求丁玉玲代言公益活动,某知名汽车品牌愿意给她一笔可观的代言费,但都被她婉言拒绝了,“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才是我的本职工作”。
  在丁玉玲看来,《乡村教师日记》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真实,“我没有刻意去剪辑,只是如实地记录下乡村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搞虚假,也不丑化和美化乡村孩子,我觉得真实是最能吸引人,也是最能打动人的。”
为更多教育同行带去前行的力量
  让丁玉玲没想到的是,《乡村教师日记》鼓舞了不少同行,有个大庆油田的小学老师留言:我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岗位上,努力上好每节课,对每个孩子负责,教育他们向善向上。家长有自己的苦衷,需要到外面去打拼,但孩子的未来不能被放弃,需要许许多多像丁老师一样的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日记》还让一些在校大学生有了投身乡村教育的念头,有个粉丝这样写道:我是大二学生,一直很迷茫,不知道毕业后何去何从,看了丁老师的视频,我很感动,决心考教师资格证,毕业后去乡村从事教育。
  丁玉玲所在学校的校长安见红告诉记者,丁玉玲是一位非常敬业的老师,她敢于担当,乐于帮助同事,对孩子们倾注了很多爱,希望《乡村教师日记》能发挥出更大的正能量,让更多的人关注乡村留守儿童的成长。

丁玉玲和学生们在一起

点评
希望乡村多一些丁玉玲式教师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千家万户,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关爱。作为乡村教师,丁玉玲用她的视角记录着孩子们日常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引发了强烈共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课堂上丁玉玲传授学生们专业课知识,家访时丁玉玲教会学生们做人的道理,在条件有限的乡村,丁玉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们尽着最大努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国乡村教师的数量不在少数,他们大多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坚韧而平凡。可喜的是,随着一批丁玉玲式年轻教师的涌现,留守儿童的现状越来越被关注,基层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被重视,城乡教育一体化、留守儿童成长成才的基础更加牢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纯粹而光荣的事业。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成名后的丁玉玲拒绝采访、拒绝商业代言,相较于“大网红”,她更愿意做一名好教师。相信在丁玉玲式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下,广大留守儿童们未来可期,基层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指日可待。
                          ——团阜阳市颍泉区委书记   冉  姌

采访后记
点赞纯粹而赤诚的教育人
  丁玉玲是位低调的教师,她告诉我,《安徽青年报》是她迄今为止唯一接受采访的媒体。她反复要求我一定不要写她所在学校的具体名称,怕粉丝和其他媒体找过来,她不想当网红教师,更不想因此干扰到自己的正常教学工作。这样纯粹而赤诚的育人初心,着实让我感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对于乡村教师来说更要如此。留守儿童是特殊的群体,需要更多的丁玉玲们去爱护和关心他们,从这点上看,《乡村教师日记》正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希望它能感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乡村,振兴乡村教育。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傅军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