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吴兴奇:停不下来的“老吴”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程榕娟 发布日期:2022-11-23 11:00:46 |
家访中的吴兴奇(中) 走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忙忙碌碌的,或巡查、或维修、或搬运,脚底生风,行动敏捷。他就是该校体育教师兼后勤工作人员吴兴奇。 2020年,吴兴奇从肥东县响导学校调入新办的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虽然年过半百,但他没有一点职业倦怠,每天以校为家,把学校的角角落落当作“工位”,以满腔的热情使学校后勤管理高效有序地进行。这种风风火火的忙碌状态,赢得了全校师生一致的赞誉,大家亲切地形容他为停不下来的“老吴”。
大嗓门背后的底线坚持
吴兴奇是体育教师,发号令时总得提高嗓门,时间一长,高嗓门就是他的特点。加上曾做过声带手术,略带沙哑的声音不时地炸响,师生们都知道,那是“老吴”来了。
最叫吴兴奇忍不住扯开嗓子的还是那些工程商和供应商。该校是一所投资不菲的学校,单设备投资就达三千多万元。这些设备在入校前都过总务处这一关,尤其是“老吴”的那一关。每每遇到验收不合格的,情急之下,吴兴奇便扯开嗓子与他们理论。
“跑道拐弯本来是圆滑的弧形被你们画成有棱角的弯状,不行,要重画!”他对操场的施工方扯开嗓子。
“你们少了我们八把座椅,必须补齐!”吴兴奇对家具供应商找各种理由忍无可忍,嗓门不禁提高了分贝。
“你们还没有安装完毕,没有对我们进行操作培训,现在就要验收签字,在我这儿通不过!”有的设备商想早一点结工程款,动起歪心思,吴兴奇义正词严,没有一点商量余地。
教师们听到这高调的嗓门,不禁暗暗叫好:“一个学校的‘大管家’就得有这样的一份坚持。”
消杀四小时只为学生的安全
11月6日初,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该校终于迎来了恢复线下上课的通知。一直坚守在校值班的吴兴奇立刻忙碌起来,他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食堂、物业、宿管要率先准备,静候学生“归巢”。这些安排妥当后,他想到要给校园的每一个空间消毒。
说做就做。吴兴奇打开保管室,找到消毒桶,取来一瓶药,熟练地接上自来水,按比例兑好配方。换好防护服后,吴兴奇蹲下身体,先左胳膊伸进喷雾桶的带子里,再伸进右胳膊一套,身体往前一倾,猛然站起,20公斤重的消毒桶便稳稳地驮在背上。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消毒了,近年来,受疫情影响,他前前后后已经为学校做过三四次消毒了,一整套流程驾轻就熟。
四幢教学楼,顺走廊走一圈,是三千步,吴兴奇一个一个教室地进行消杀,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这边结束又对七幢宿舍楼进行地毯式消杀,一层一层喷洒,还有体育馆、活动中心、洗浴中心等,凡是有学生身影的地方都不能放过。有人问他这一趟跑下来得走多少步啊,吴兴奇不以为然地说:“管他多少步,我多走两步,学生就多一分安全。”就这样,一背就是四个小时,卸下消毒桶时,早已汗湿后背、饥肠辘辘。
别看吴兴奇事无巨细地操心着校园里的大小事务,教学上同样丝毫不松懈,先后荣获合肥市优秀班主任、合肥市骨干教师、合肥市第四批、第五批学科带头人等称号。他热衷教育教学研究,在CN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结题市级课题两个,在研省级课题一个,出版合作论著一本。
人物点评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副校长 唐克文
愿我们的团队有更多“老吴”这样的人
安师大肥东附中开校两年半了,从筹备组的1人扩大到3人,再到安师大教育集团管理团队加入后的6人,然后2020年42人,2021年112人,如今是174位教师,我们常用“1+3+6+N”来形容这个团队成长过程。我和吴兴奇是从“3”开始共事的,对这所学校有着特殊的感情。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竟然都不爱回家了,不仅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住在学校,就连假期总能在校园内找到我们。老吴更卖命,当我看到他背起消毒桶的那个镜头,我自愧不如,为集体能让重物上肩,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的,更何况一背就是四个多小时。于是我联想起“老吴”的点点滴滴,那个忙忙碌碌的“老吴”的形象总在脑海里浮动。
一所学校的成功需要一批不计名利与得失的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找准角色和定位,默默地做着分内的事,这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职业操守,抑或谓教育情怀。把学校当作名利场追逐,这是对教育这块圣地的亵渎。
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在哪,管理就延伸到哪”。说起来容易,落地生根需要老师比一般走读学校老师付出更多。他们孜孜于讲台、不倦于学生、专注于教研,倾心倾力,不为名利所困、不为得失所扰,以平淡而宁静的心握紧手中的“雕刀”。我很欣慰,“老吴”样的人就在身边,并且越来越多。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采写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