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陈来凤:从“花木兰”到“领头雁”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慧 发布日期:2022-11-18 11:00:23 |
“我能撑起这个家,我没有问题”。2008年,陈来凤的母亲病逝,父亲双目失明,家里还欠下不少外债。上有80多岁的爷爷奶奶要赡养,下有年幼的弟弟要照顾,未满17岁的陈来凤成为家里唯一的依靠。 身高160厘米、体重40千克的陈来凤决定退学开收割机。
“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收割机,能卖一两万元,如果卖了收割机,家里就彻底失去经济来源了”。陈来凤告诉记者,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接过父亲手中的技术,让收割机动起来。
“收割机都是男人开的,她一个瘦小的姑娘怎么能干得了这个活。读书才是过上好生活的出路”。面对陈来凤的退学决定,其父亲暴跳如雷,在打骂无果之后,最终妥协,但满是愧疚,“别人的孩子在家娇生惯养,我家的孩子在田里受苦受累,却没办法”。
“小时候我看过木兰替父从军的电视剧,我想我现在做的也是这件事。”陈来凤说。
在自家稻田练习好收割技术之后,2008年7月,陈来凤作为霍山县年龄最小,也是唯一的女农机手,在父亲的陪伴下,开始去外地跨区作业收割水稻。
“收割机都是男人开的,你个小姑娘能开好吗?别把我的稻子轧坏了,不如早点找个婆家嫁掉算了”。起初,陈来凤受到了太多诸如此类的质疑,但陈来凤凭借自己的认真和技术,慢慢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很多人点名找这个安徽来的女农机手收割水稻。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机效益,陈来凤牵头,将观音岩村有农机具的家庭集中起来,成立了农机合作社,一起到外地跨区作业,从此干起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
为了赶速度,陈来凤曾七天七夜没睡觉;为了省钱,陈来凤和父亲睡在马路边,却被大排档服务员的一盆冷水浇透。“那时候眼泪止不住地流,会想妈妈。”陈来凤回忆道。
跟种粮大户打交道多了,陈来凤也有了流转土地的想法,但没人相信这个“小丫头”,乡亲们不肯把土地流转出来。
无奈,陈来凤找到村里的种粮大户但德仁,他被陈来凤的努力和坚持打动,帮她跟农户沟通,还为她做了担保。
土地有了,还需要人工,为了打消乡亲的顾虑,她将普遍推行的一年一结酬劳的方式,变成一天一结。
“有一天我来到淠河边,发誓种不好田我就跳下去,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陈来凤不分昼夜地在田里劳作,累了就坐在田埂上仰望星空,“妈妈你看见我了吗?我好累,我想你。”
种植的第一年,700亩水稻产量达到了70多万斤,利润12万多元,陈来凤也因此获得了安徽省粮食生产大户的荣誉。
为了提高乡亲们的粮食价格,她想通过办合作社解决当地农民单打独斗的种粮方式,从而提高农户的收入。有了粮食生产大户荣誉的加持,大家纷纷响应,“成凤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11年底正式成立,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销售、机器共享、 相互协作,共同闯市场,共同得实惠。从此,陈来凤开启了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的种粮之路。
陈来凤的志向绝不止于此。
为了让家乡这片青山绿水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陈来凤只身一人跑到湖北学习稻田龙虾养殖。“师傅看我这么年轻的小姑娘跑这么远,教我特别用心,我吃住都在他家,一个星期就学会了。”陈来凤回忆道。
一边总结经验,一边向专家学习,陈来凤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模式,取得了四项发明专利和三项实用新型专利。2014年在合肥市举办的龙虾节中,陈来凤的养殖基地被授为“安徽省健康龙虾养殖示范基地”。
“好山好水出好虾,山泉水养出的虾个头非常大,肉质饱满,底板干净”。站在稻田拿着龙虾,手机镜头前的陈来凤还成为了农业领域的知名主播。
从插秧到加工成米,每一个种植生产的过程都有视频记录,这是陈来凤赢得客户信任的重要方式之一。
“玩小视频的很多,但是做农业技术的很少”。起初,陈来凤只是记录着田埂上日常,没想到关注的人越来越多。“陈来凤稻田养虾”的抖音账户已经拥有4.2万忠实粉丝。这些粉丝中,有不少是专门学习养殖技术的农户,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固定客户。
现在,陈来凤的基地每年接待参观考察和技术咨询达500余人次,利用合作社短信平台和宣传栏发布市场供求、技术服务等信息300条以上。同时,引导合作社社员和周边农民科学种养,宣传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为23名贫困户提供就业工作岗位,帮助69户贫困户脱贫,每年发放土地流转金120万元,分红25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周围乡镇有680户农户将田地流转给陈来凤代为耕种,近3000人在她的带动下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如今,陈来凤不仅撑起了自己的小家,还成为霍山县规模最大的农业合作社的“掌门人”,撑起了大家的致富梦。
“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就是敢做梦,不怕挫折。”陈来凤说。
陈来凤的稻田虾喜获丰收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黄慧采写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