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净植:弘扬传统文化的翰墨少年 叶心怡:六年宣讲让更多人知道家乡
07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14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145期  下一期
刘净植:弘扬传统文化的翰墨少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2-10-24 12:34:18

 □本报记者  谢婷婷

  刘净植出生在“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宣城市,现就读于宣城市第六中学九(13)班。她以一笔一画传承中华国粹之美,以一言一行诠释少年品德之正,是党的阳光照耀下的菁菁学子,是新时代有使命担当的丹心少年。
  “因为母亲练习书法,我很小就接触到了文房四宝,并和母亲一起练习。几年下来,我不仅把字写好看了,还了解到了很多的传统文化,并被书法特殊的构造、精湛的工艺、久远的历史、厚重的光芒所吸引”。从此,笔墨纸砚成了刘净植生活的一部分,她在纸与墨的黑白流转之间、在笔画的起承转折之间找到了乐趣,以及坚定的文化自信。   
  上中学后,刘净植坚持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书法,进社区写春联,为学校、班级书写文化墙、办板报,参加各类书法比赛和展览,走进工厂听取非遗传承人介绍文房四宝的制作工艺等,对书法的热爱越来越浓厚。“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其中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刘净植有一个梦想——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要坚持对书法的热爱,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积累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让更多的人爱上书法,爱上文房四宝。”
  不仅如此,这名翰墨少年还是爱集体、勇担当的榜样少年,她不仅是班级文艺骨干,还是运动场上的小健将、老师管理班级的小助手。她是尊长幼、助贫弱的爱心少年,拿出积攒的零花钱参加“爱心助学”活动,假期到父亲资助的敬老院看望老人,经常主动帮助邻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她是勤学艺、重传承的励志少年,三岁学舞、五岁学琴、七岁练书,还喜爱唱歌、绘画、象棋等。书法、舞蹈等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区级比赛荣誉。去年5月,获宣城市“十佳美德少年”。今年6月,获宣城市硬笔书法比赛一等奖第一名。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由时”。有老师的谆谆教育,有家人的殷殷期望,有社会的正气满满,相信刘净植一定会努力成长为更加优秀的新时代好少年。


勤学习 心向党
    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坚定了我立志做中华书法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的信心。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书法知识,提高书写水平,提升审美品位,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加入其中,积极传播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刘净植

点评
匠心育人 护航成长
□宣城市第六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李静波
    刘净植同学用一支毛笔传承中华文化,书写文房四宝之气韵;用一颗爱心谱写助人情怀,传递炽热青春力量。
    宣城六中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秉持“质量立校、管理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管理策略,积极打造“向善、向上、包容、和谐”的校园文化,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办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