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山水之间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詹子涵 发布日期:2022-10-10 09:23:11 |
——《文化苦旅》读后感 □蚌埠第二中学2101 詹子涵 踏寻过江河山川,用脚步亲身丈量古地古迹。有这么一个人,这么一位作家,独自走出了书斋,像曾经站立在高山江流前、荒漠林原上的先辈一样,在文化气息浸润过的地方驻足,静默着,感受自然的呼吸和自己心脏跳动的节奏逐渐交融。
他是余秋雨,孤身一人寻访埋藏在岁月里的文化遗址,从中国到亚洲再到世界;他写了一本书名叫《文化苦旅》,从如梦起点到人生之旅。这本书不仅仅开创了新的散文文体,具有文学上不俗的价值,更记叙着他的旅途,书写着他对世界文明全新的思考和对世人的紧迫提醒。“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也正是这种文字所带来的会心一击。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找一个安定的营生却偏偏做了最辛苦的信客,他的回答是:‘一头是没有了家的男人,一头是没有了男人的家。两头都踮着脚,怎么也看不到对方。我是帮他们跑跑腿’”。信客,这个已经被遗忘在历史中的名称,曾存在于近代旧中国的百年历史中,以一肩一担,成为了无数家庭亲人间联系的纽带。而在作者的笔下,他又仿佛是褪去烟尘的古董,有了新的内涵与独特的意义。从因世人成见,而不得不放弃事业的老信客,到因继承事业,而由年轻矫健变为步履蹒跚的“小信客”,信客们不仅送着小家小信,还送着天下大信。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这并非是完全虚构的故事,而是信客们最真实的写照。他们所走过的春夏秋冬,蕴藏着中国乡村在时间流转中,缓慢前进的步伐。乡村,是作者,也是无数中国人生长的土地、生命旅行的起点。还记得文中的那条红绸缎吗?他是老信客职业生涯结束的索引,也是一个女孩走向文化传播事业的起点。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了文化的象征。这是一个信客的一生,也是无数中国人文化苦旅的起点。
“在杭州,如果离开了自然生态之美,什么文化都不成气象”。文化传播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我们明白,青山绿水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使青山绿水更加独特。但在《杭州宣言》一文中,作者指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作为一座从古至今美丽且文雅的城市,杭州本身却是建立在脆弱的生态经脉上的,它的山水之所以穿越千年而依旧富有独特韵味,事实上是建立在一代又一代古人对生态的不懈保护之上。“先有生态而后有文化,这个道理,一直被杭州雄辩地演绎着”。从白居易到钱镠再到苏东坡,无论是伟大的诗人,还是一国之君,在杭州面前,都无心先赞颂其动人的文化,而先成为了生态保护者。作者以杭州为正例,指出现在中国的许多文化景点的不足之处。在自然生态面前,人类谦卑而渺小。人类文化也正是因为依托于山水之中,才能够永恒地熠熠生辉。
作为一本散文集,书中那些令人沉醉的故事,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旅途,通过清新隽永又沧桑成熟的文字,让我在读书时心里自然而然地涌起畅快又沉重的感觉。我仿佛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站在山头,迎着朝阳,身旁的晨风萧索而又无边无际,穿过浩瀚云海。
作者的足迹遍布世界,他像是过客,却又流连不舍,耿耿于怀。他为了唤醒人们,让人们看到文明生存延续所依靠的力量。毅然踏上征程,他在途中一边探索,一边思索,他说:“中华文化的真实步履,贮存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
文化苦旅的最终去向是哪?并没有人知道。但是作者曾经来过,他留下那些需要被重视的文明珍宝,只带走鞋上沾染的片缕灰尘,他怀揣着一颗饱满又空落的心,编写出一书发自肺腑的语言。他把大自然所带给他的触动,用温和的文字再传递给我们。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