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迟桂花”也有芳香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徐 傅军 发布日期:2022-09-28 09:37:28 |
利辛县特殊教育学校托举折翼天使 11载 “迟桂花”也有芳香
“我是南京人,在利辛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前几年,我什么活动都不想参加,对学校没什么感情,一心想着五年服务期满后就离开。但最终转变了想法,决定留下来好好干,去年我在利辛买了房,爱人也调入我们学校。”郑学青说。
2014年,因跟家人闹别扭,毕业于南京特教学院的郑学青,一气之下报考了利辛县特殊教育学校,“当时想着离家越远越好,来后发现学校跟我料想的有着很大差距,我非常后悔,就想着迟早要离开了,每天都在混日子”。
但在接下来的两三年中,郑学青渐渐改变了想法, 每个月、每个学期,学校都有新变化,郑学青思想开始动摇了:“同事们都在认真工作,都在那么用心用情地去爱孩子们,为什么我不能?尤其是校长沈成华的到来给了郑学青极大的信心。他来之后,把校园里的道路整修了、外墙粉刷了,开辟了种植园,建了实训生活馆和社会馆、功能室,对孩子们倾注了全部的热情。”
沈成华还三番五次地找他谈心,希望他能安心留下来,为孩子们做一些事,郑学青被打动了,决心好好干,打消了离开的念头。去年,他被任命为送教部主任,每天自费开着车,全县二十多个乡镇,大街小巷地去送教,每个特殊孩子的情况,他都能做到了如指掌。
像郑学青这样的年轻教师,在利辛特教学校有很多,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一开始都抱着干几年就离开的想法,后来都决定留在利辛县:有毕业于石河子大学,现在成为利辛儿媳的;有来自淮南,现在成为利辛女婿的。
让老师有归属感,愿意真心留下来,是沈成华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为此他想尽办法给新来的教师买好四件套,给教师过集体生日,给未成家的教师在利辛县介绍对象……
除了留住年轻、专业的教师,最困难的就是招生,“跟10年前相比,我们像换了一个似的,”该校副校长楚治涛告诉记者,特教学校是2012年5月搬入现在的新校区,之前一直借用县里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刚搬入时,什么功能室都没有,大部分教师都是非特教专业毕业的,只有十几个教师,在校生三十余人。“很多家长都不愿意把孩子送来,我们就挨个上门做工作,学校食宿全免,让他们把孩子送过来试一试,看看我们能不能把他们带好,让他们接受义务教育,教会他们生活自理,乃至有所作为”。
一次次的努力和解释,赢得了家长的信赖,现在学校有在校生二百余人,外加二百多名送教生,功能室有二十多个,还有多个生活馆和社会馆,规模居全省县级特教学校前列。
根据有关规定,学校是按照每四个孩子配备一名教师的标准来核算编制,“今年报考我校教师的有近百人,我们只录取了五人,跟几年前招不到人相比,我们更有信心把教师们留下来”。
“蹲下身子,听孩子慢慢说;停下脚步,看孩子慢慢做,放下架子,教学生慢慢学”。利辛特教学校教学楼上的一排标语,是这样写的,老师们也是这样做的,他们用爱心和专业,赢得了家长和孩子们的信任。有个孩子在家里发脾气时,家长就会吓唬她:“明天我不送你去学校了!”孩子立即软了下来,说:“不,我要去学校,我想老师,爱老师”。还有不少孩子毕业时舍不得离校,还想继续留在学校里。
“我们教的孩子,不像普教的孩子,能考入大学,成为栋梁之材,能赢得无数的掌声和鲜花,我们努力一辈子,也只能教几十个学生,很难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利辛特教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吴雅莉说,“选择特教,就是选择远离鲜花和掌声。但我觉得能让每一个折翼的天使都能勇敢地飞翔,实现生活自理,也是一种莫大的成就。”
在利辛特教学校校园内,有一排迟桂花树,是11年前该校第一任校长亲手栽下的,“这个品种比普通桂花树要晚开花一个多月。每到深秋,这些桂花树才会发出阵阵浓郁的香气!”沈成华说。
利辛县特教学校校长沈成华(左三)与学生在一起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