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肥东一中,有这样一位物理老师,20年来他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先后为学校制作了500多件教具,他自制的木板教具十几年后仍旧出现在同学们的实验中,他凭借作品“自携式频闪光源”被评为“第七届全国自制教具能手”,他通过利用物理方法发明了“快速高精度校正机械表”,其校正误差精确度甚至超越了瑞士顶级手表的技术,他就是汪玉强老师。
“破烂”变身物理教具
新学期开学,记者来到肥东一中采访这位“教具大王”,眼前的汪老师身着咖啡色外套,深蓝色毛衣,气度极为儒雅。说起自制教具,他的脸上顿时闪现出激动的神情。他说,自1985年来到一中工作后,由于当时学校经济条件有限,学生们上物理实验课器材奇缺,有些教具也买不到,于是就想到了自制教具。
电池盒、电阻板、自制音箱……据了解,20年来,在肥东一中,汪老师自制的教具有500多件,到现在还有近300件仍在使用。
“我喜欢收破烂,像旧线路板之类的东西都不舍得扔掉,有时间就自己摆弄,没有想到这一做,就做上瘾了。”这些“破烂”经过汪老师的巧手,华丽变身成为物理实验室的得力助手。市场上卖的物理实验木板用上两年就坏了,而汪老师自制的木板,十几年过去了,仍然结结实实地摆放在实验室内。
汪老师的自制教具不光解决了学校教具短缺的问题,方便学生使用,而且价廉环保,为学校省下一大笔费用。因为除了部分制作材料是他自己花钱买的之外,还有不少是废物再利用。其中用于测电容的实验板,市场价卖到100多元,而汪老师利用废弃的纸板作为原料制作出来,只需要4~5元钱,且无尘无污。30多套实验板制作下来,仅这一项就为学校省了几千元。他的另一项获奖的发明“自携式频闪打点机”也同样让人赞叹,这项可以完整地检测到曲线运动的发明,市场上要卖到100多元,而自制出来却只需几元钱的成本。据汪老师介绍,平均每套自制教具可以省下100元,这么多年的自制教具加起来差不多节省了几万元的费用。
“教具大王”攻破瑞士“国家机密”
在汪老师的自制教具中,“快速高精度校正机械表”可谓是他的代表作。这项改造自废旧CD唱片机的杰作,在中学实验室的条件下,能将机械摆钟表的走时精度在3小时内调整到±1秒/天的精确度。“当误差出现6.250ms(毫秒)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光电门检测钟表摆动相位检测到,然后进行调整”。汪老师介绍道,价值万元的瑞士一级表校正误差是±5秒/天,而他的这项技术在一个工作日(8小时)理论上能把误差校正在±0.5秒/天,工业化生产能达到±2秒/天。“我们工业化能方便快速达到这个精度,也是国际水平了”,言语之间流露出汪老师的自豪和喜悦之情。
另一件作品“气动发波水槽”同样让汪老师面露喜色。汪老师告诉记者这是他比较得意的作品,目前在市场上还买不到,他只花了100多元钱的成本就制作出来。“能够明显的显示‘多普勒效应’!”边说着,他边向记者演示起这项制作的实验。当开关打开时,声波传输到一侧的水槽,我们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机械波,匀速移动声波源,会发现水槽的水波一边呈拉伸状,一边呈压缩状,书本上的“多普勒效应”跃然眼前。
“汪老师是个热心肠”
初见汪老师,会觉得他是个不爱说话的人,但细聊下去,记者慢慢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尤其热情的人。20年来,他自制教具的热情一直没有消退。在三楼实验室的墙角处有一张床,汪老师说,因为有时候做教具要反复实验,否定,改进,再改进,身体吃不消的时候就在床上休息一会。他风趣地说:“千万别拍到那张床啊,估计有鞋印,因为有时候太疲倦,不脱鞋就直接躺上去了!”
汪老师自制教具的事迹,也感染带动了学校的其他老师。课余时间,他们也会一起呆在实验室里琢磨制作更高效的教具。此外,汪老师还是一个热心肠,他除了为自己学校制作教具,还帮助其他兄弟学校参加教学大赛的老师制作教具和学具。合肥十中的姜际龙老师、合肥46中的余善桂、杨全老师,合肥42中的孙健老师,合肥50中的牛旌丽、陈佐老师,肥东育红小学的陈琼老师都曾得到汪老师的帮助。
作为学校的科技创新总辅导员,汪老师时刻不忘培养同学们的动手创新能力。在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一台老式的旧电视机,汪老师微笑地介绍说:“同事捐赠的,我故意把它捣毁一点,然后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把电视机修好,这样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兴趣。”

汪玉强老师向记者演示运动气动发波水槽的实验。薛 晨/摄

汪玉强老师在组装物理实验教具。 薛 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