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岁老教授坚守抗旱第一线 四千五百余名皖籍考生踏进“华约”“北约”考场 学生正在进行地震紧急疏散演练 高校助推大学生就业各有各的高招 我省高校去年八十四项科技成果获奖励 省教育厅政务窗口去年办件六十二万余件 绩溪县:提前拨付百万元公用经费 强学龄前儿童的安全教育 专家学者为老洲中心学校“把脉”
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1年02月2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6期  下一期
专家学者为老洲中心学校“把脉”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付彦成 发布日期:2011-02-23 10:52:49

    本报讯  2月16日,本报刊登了《老洲中心学校的“空城”之忧》,讲述了铜陵县老洲中心学校随着人口锐减和生源外流而导致的“空城”现象。文章刊发后,引起教育界专家、学者的关注。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其刚认为,之所以为出现一些乡村学校“空城”,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镇,优秀教师集中在城市,才出现了农村学生流向乡镇、乡镇学生流向县城、县城学生向往市区的流动趋势。同时,为了调整城乡布局,从政策因素上调整、撤并了一部分学校,这也是乡村学校今后发展的趋势。
    陈其刚表示,近年来,学生向高一级学区流动,造成部分乡村学校“空城”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注意,政府也在从根源上进行着手解决,如加大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等。省教育厅出台相关措施,通过在乡镇建立寄宿制学校,使学生相对集中,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
    灵璧县大庙中学教师王磊表示,他看了文章后,对乡村学校生源流失深有感触。王磊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学校就是由于学生流失严重,生源日益萎缩,由两所学校撤并而成的。撤掉的中学校舍交给了当地的一所小学使用,现在,这所小学的生源也不是很好,同时,大庙乡现在还有一些学校也面临倒掉。
    分析原因,王磊认为,首先是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后,适龄生源在减少。其次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也是一个大趋势,一些符合转学条件的在城市务工的家庭,不愿意让孩子作为留守未成年人留在家乡,同时也看到城乡教育的差异,决定把孩子接到城里去享受优质教育。再次就是现在私立学校的快速崛起,他们实行封闭式教学、寄宿式管理,人性化的服务也分去了乡(镇)中心学校部分生源。
    生源的流失,给乡村学校校长带了很多烦恼的同时,大量闲置的教学设备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加剧了城市学校的负担,城市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则更大。为此,王磊认为,乡村学校要提高办学吸引力,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不二选择,高质量的教育是留住学生的关键。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