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岁老教授坚守抗旱第一线 四千五百余名皖籍考生踏进“华约”“北约”考场 学生正在进行地震紧急疏散演练 高校助推大学生就业各有各的高招 我省高校去年八十四项科技成果获奖励 省教育厅政务窗口去年办件六十二万余件 绩溪县:提前拨付百万元公用经费 强学龄前儿童的安全教育 专家学者为老洲中心学校“把脉”
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1年02月2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6期  下一期
八十二岁老教授坚守抗旱第一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程榕娟 发布日期:2011-02-23 10:49:16

    本报讯  眼下,一场抗旱保苗的攻坚战正在皖北小麦生产区全面展开,连日的干旱使得那里的麦苗饱受饥渴。就在当地农民心急如焚的时刻,82岁的安徽农业大学退休教授、小麦专家胡承霖出现在他们的田间地头,为受灾农民出谋划策。“他可是我们的泥腿子教授,他来了我们就放心了。”在他走过的涡阳县、利辛县、蒙城县等地,大家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2005年,胡承霖致信省领导,建议开展小麦高产攻关计划,并附上一份五年增产25亿公斤的攻关方案。在随后的五年里,胡承霖始终奋斗在小麦高产攻关的第一线,连创我省小麦单产、总产历史新高,累计增产39.85亿公斤。
    今年开春后,我省大部分地区任然没有出现降水,这让胡承霖坐不安稳了。正月初四,胡承霖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坐上长途汽车,赶到旱情较重的亳州市。“担心这里的农民对旱情认识不足,总想着靠天等雨,那会错过小麦浇返青水的时机”。胡承霖说,亳州一带气温低、麦苗小,若不及时施肥、浇灌会影响今年小麦的收成。
    2月15日晚21时,记者如约拨打远在利辛县抗旱的胡承霖的手机,可是手机处于关机状态。次日下午13点半,记者再次打电话联系上了胡教授,这才得知,原来胡承霖因为离家匆忙,忘带手机充电器,为了节省电量才早早关机。“事情太多,所以把采访的事给忘了。第二天还要去蒙城的受灾区看看,怕手机没电农民们打不进来。”电话那头,胡承霖抱歉地说。
    自年初四离家,胡承霖已经走访了亳州市三个县(区)六个镇,通常都是在一个镇为农民讲解完了,又马不停蹄的赶往另一个镇。“每天都是从一个地方赶往另一个地方,总想把时间挤出来和农民朋友们在一起,毕竟农时不等人”。胡承霖说,自己虽然年龄大,但是身体还很硬朗,经得住在田间地头跑。
    “胡老是个乐于清苦的人,每次到皖北那些条件艰苦的地方,他都会入乡随俗,对交通、住宿、饮食没什么要求,只要能把事干好,他就无所谓。”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这样评价道。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