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立德树人 精医报国
A14版:迎接党的二十大 培根铸魂育新人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13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2年09月09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130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版面导航  ■本版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徽医科大学:立德树人 精医报国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程焱 肖倩文 万逸豪 发布日期:2022-09-09 16:13:31

编者按

  承立德树人之使命,育精医报国之英才。 
  近年来,安徽医科大学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安医精神,涌现出一大批符合时代精神、彰显安医品质的先进典型。他们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德高身正、医教并举,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培育可堪重用的新时代“大国良医”,淋漓尽现师者情怀。 
      □通讯员  程  焱  肖倩文 万逸豪

  陶芳标,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院长,出生人口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人口健康与优生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省级教学名师、省教育系统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入选第二十二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等。

陶芳标:妇幼保健医学的先行者
  早出晚归投身教育、自掏腰包做科研、主持创办我国第一个“妇幼保健医学”专业、带领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科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在安徽医科大学,每当深夜,都能看到陶芳标忙碌的身影,35年如一日,他不愧为省级育人楷模!
  “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教书育人是教师天职,一名教师首先要把课上好”。从教伊始,陶芳标便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担当在肩,时刻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标准要求自己。
  2000年的年关深夜,在将女儿哄睡之后,陶芳标便匆忙赶往教研楼编写新学期教学讲义。由于内心焦急,加上楼道视野不明,一脚踏空,踝骨骨折。卧病期间,为了不耽误编写进度,便利用简易木板桌,一边吊着石膏腿,一边写讲义,最终完成20余万字的《妇幼心理卫生学》教学讲义。
  在复旦读博期间,为了不耽误自己学生学业,经常两地来回奔波,最后累倒在讲台。连续性的长时间工作,陶芳标患上了腰筋膜炎,最艰难的时候,他愣是顶着剧痛,靠着一个简单的绑带固定腰背,到底没有落下一堂课。
  为了弄清患有苯丙酮尿症的母亲对生育下一代的影响,2002年9月至次年6月,一有时间,陶芳标就带着学生和青年教师,跑遍六安市2个辖区下面的所有村庄,覆盖人口138万。他不仅冲在最前面,还为此欠下30余万元外债。数百个日夜,培养了学生现场调查能力,磨砺了意志品质。
  因为了解,才能热爱,因为热爱,才会全情投入,才能把事做好,这是陶芳标一直坚信的。在他带领下,从仅有3名教师的教研室,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妇幼卫生综合实验室”“出生人口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步一个脚印,为本科生素质培养提供了坚实平台。
  他主编的《妇幼保健学》,我国第一本《公共卫生学概论(案例版)》第1、第2版,国家规划教材《儿童少年卫生学》第8版,参编的国家规划教材《妇幼卫生概论》相继问世,丰富了我国妇幼保健医学专业教材体系。
  疫情期间,为了及时指导上网课的学生科学用眼、预防近视,陶芳标主持制定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儿童青少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近视预防指引》和《儿童青少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近视预防指引(更新版)》,其作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中小学生用眼卫生指南》阅读量超过30万人次。此外,他还主持制定了《安徽省学校新冠肺炎防控系列标准与指引》,为全省大中小学顺利开学提供了技术标准。

  李菲菲,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医科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副处长兼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安徽省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安徽省卓越教坛新秀、安徽医科大学最受欢迎教师、教学贡献新华奖获得者。

 
  李菲菲:温婉如玉 沁人心扉
  作为全国高校教师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李菲菲已不是第一次站在领奖台上。17载从教生涯,凭借尽善尽美的用心、呵护学生的爱心、追求卓越的专心,她已在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中取得了国家级一等奖3次、省级一等奖2次,被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全国智慧教学之星、安徽省卓越教坛新秀。
用心打造金课金师
  对于像《病理生理学》这样的一门“探寻疾病规律”的专业课程,初学者或感枯燥晦涩,但李菲菲却将这门课程讲“活”了。她每次都会精心备课,反复打磨讲稿。她认为,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上课不是照本宣科,要把每个知识点变成一个有问题、有内涵的好故事。她创新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主角交给学生。
  她常对团队教师说:“把教学当成科研一样深入钻研、不断反思,才能提升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打造出金课和金师。”
  自2017年起,李菲菲便率先启动课程思政建设,开创了专业案例和思政案例融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她主持的《病理生理学》课程入选了国家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被教育部在线推广示范。她还提出多学科交叉型团队建设理念,带领教师团队走向新阶段。
  近年来,团队建设成果颇丰。她指导的青年教师荣获全国口腔医学会教学大赛一等奖、安徽省青教赛医学组一等奖、安徽省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优异成绩;带领团队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团队所在党支部被评为安徽省基层样板党支部、省级教学团队。
爱心铸造医德医魂
  “医学是直面生命的学科,是科学更是人学,塑造医德之魂是医学教育的第一要义。”这是她一直秉持的观念。
  她的课堂,知识与温情并存,检查病人身体时记得关窗、天冷焐热听诊器再接触患者、做实验要关爱动物尊重生命……这些细微的教导让学生明白“医者仁心”无处不在。
  2021年河南洪灾,李菲菲主动给河南籍学生每人一千元钱,让他们寄给父母急用以尽孝心。“作为他们的导师就应该像亲人一样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关爱,更好投身医学学习,成为有用之才回报社会。”疫情期间,为缓解学生不能离校归家的思乡之苦,每逢传统佳节,她都会将学生带回自己家中。自2020年起,连续三年春节,她的非皖籍学生都在她家吃年夜饭。
专心彰显安医本色
  作为安医大国际合作交流处副处长、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兼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虽然教学、科研任务都很繁重,但她始终坚守兢兢业业、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
  2021年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在部门领导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李菲菲为学校成功开办首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招生第一年,担心考生或家长咨询问题得不到及时答复,她便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印在招生手册上,曾经一天接上百个电话。
  在印尼大使来访等外事活动中,她常身兼主持人、翻译、服务员等多个角色,让来访客人真挚地感受到安医大的真诚、热情和用心。
  从初上三尺讲台的惴惴不安,到师生有口皆碑、硕果累累。在不同岗位上、不同角色中,都全身心投入,李菲菲说:“这是百年安医大赋予她的本色,即为经师、更为人师,不断创新,勇往直前。”

  杨润怀,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疗机器人与精密仪器团队负责人,安徽省“爱岗敬业好青年”提名奖,安徽医科大学十佳教师、十佳科技工作者,安徽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监事,安徽省知识产权局首批入库专家。

 
 
杨润怀:医工融合真“教练”
  “医工融合将会不断推动医疗技术发展、降低医疗设备成本,而在这一领域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地为国家和区域输送专业的医工人才。”谈及理想和初心,杨润怀表示,他的目标就是结合自身所学将医工紧密融合,并且在该领域尽其所能培养人才。
课要常上常新
  “作为教师,能与志同道合的学生们一起交流,探索未知的领域,是我最大的荣幸。”工作以来,杨润怀始终坚守教师初心,不断思考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方法。
   “作为老师,课要常上常新”。 创新授课模式,以项目讨论式课题教学取代传统满堂灌的教书模式,课堂重点突出,形式新颖,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为了在课堂上能有“新东西”,杨润怀注重搜集与教学相关的最新资料,有效地将科技前沿内容融入课程内容,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杨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之一,听他的课程不仅受益匪浅,也让我们有了动手实践的信心和动力。”学生说。
当好学生的教练
  2020年,首次担任学院本科生导师,杨润怀对学生实施了“教练”般全方位精细指导。他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并在过程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看着比赛计划书上杨老师满满的红色批注,我深受鼓舞,慢慢地专业能力也有了质的提升。”功夫不负苦心人,杨润怀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对于研究生培养,杨润怀则更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培养方案,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作为教师,他注重启发、语言幽默,课堂气氛活跃;作为师长,他亲切温暖、关爱学生,师生情谊深厚。“治学严谨,博采众长,立足前沿,时时鞭策,追求卓越。”这就是学生姚蔚心目中的杨润怀。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作为工科毕业的博士,杨润怀有着丰富的科研经验。“科研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杨润怀一直坚持的理念。他积极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帮助他们在科研中更好地去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
  杨润怀常对学生说,科研过程中需要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要勇于探索行业内技术前沿,尝试研制具备新意的医工结合的医疗仪器。对于实验中偏离原构思的实验结果,则要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近五年来,杨润怀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在内多个国家级项目,以及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重点项目、省留学人员创新计划、基础临床合作提升计划等多项省部级课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