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池州市:“源头活水”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丁亚东 胡江华 发布日期:2022-09-09 15:57:13 |
》》》为党育人 这个秋天,对吴欲弗(化名)而言来得有些早。往年这个时候,他在家吃过早餐,呷几口浓茶,再书几笔小篆,然后悠悠然出门,步行五分钟就可以站在杏花大道的路口,等候那辆乘着他往返十几个春秋的乡村公交车,去20千米之外的殷汇镇初级中学开始一天的教学。学生不多,教师不少,负担不重。吴欲弗对这样的生活比较满意。
然而,池州市贵池区乡镇超编学校教师大交流,打乱了他的生活节奏,他从离家20千米的镇上调到了离家近百里的学校。
贵池区是池州市唯一市辖区。一直以来,池州市始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尊师重教、师德铸魂,教师队伍实现新优化,教育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日益健全,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源头活水”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让“静水”成“活水”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些年,乡村的学生随着父母进城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空、城里挤”的教育难题屡被证实。但是,单方面的流动仅是乡村的学生,乡村的教师却“稳如泰山”。虽然期间以遴选、交流的方式试图破壁,但随着交通的便捷、乡村教师待遇的提高等诸多因素影响,城区磁场的吸引力已经渐渐弱化。大多数乡村教师还是喜欢安于现状,守着乡村的一片天地。而吴欲弗就是其中之一。
吴欲弗原来所在的中学有6个班级,按照省定的师生比,学校教师数超编10个。除去病休、即将退休的,学校得分流出6名教师。所分流人数在当地仅属于中下游水平,其中分流最多的是距城区约15千米的邻镇涓桥中心学校,达到43人。全区分流出来的187人均需参加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测试,按照成绩高低择校。21所主城区老牌学校和新建学校需要119人,16所教师紧缺的农村学校需要68人。经学校分流的名单一上报,吴欲弗一时难以接受,一拒了之,压根都没参加测试。所以最终毫无悬念地“名落深山”,去了现在的刘街中心学校初中部。如今,他已安然接受,自嘲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其实他明白,这次全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次破冰之举是大势所趋。
如果说这次分流是“蓄谋已久”的偶然,那么区域性交流则是一以贯之的常态。池州市委教体工委委员、市教体局总督学纪建军列举了近年来教师队伍改革的一系列成果:
建立中小学校长、教师县域内常态化交流机制,年度交流占比12.8%。设立引进人才“绿色通道”,初高中先后引进硕士研究生高层次人才45人。从长三角引进10名高水平专家指导职业教育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吸引31位企业行家里手、能工巧匠担任客座教授或参与教育教学。通过新任教师招聘、“三支一扶”及特岗、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公费师范生等形式,不断拓宽中小学教师补充渠道,近10年来累计招聘中小学教师3266名、特岗教师197名,两批次定向培养的144名乡村教师回户籍地入职。
让“井水”融“河水”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充满无限可能的事业,可能性总是无限美好,很庆幸我能参与到发掘这些美好的事业之中。”这次池州一中党委书记、校长汪炜杰常说的一句话。从1994年至今,汪炜杰已在教育领域坚守了28年,从历史课教师做起,一路成长,各种教育角色的扮演让他对教育事业的认识愈加深刻,对教育的热爱也愈发浓郁。
池州一中是百年名校。汪炜杰提出“居敬持志,成己成物”的办学思想。靠行动去带领人,靠品行去影响人。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2018年4月,时任池州十一中校长的汪炜杰被遴选为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卓越校长领航工程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学员。同年12月,国家级名校长工作室“汪炜杰校长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当年即有8所中学的校长加入。2021年,教育部江苏基地名校长思想研讨会在池州市举办。趁着东风,知名省级专家严华银工作站成功落地池州市,力争用三年时间通过开展学习培训、业务指导、学术交流等活动,培养一批卓越校长。首批有13位校长成员加入。全市先后选派57名中小学幼儿园优秀年轻干部赴南京、上海等长三角一流学校跟岗学习,让长期处于“井水”状的中小学校长融入了教育智慧的“河水”。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学市级名校长工作室达到25个。
校长在建构和践行学校价值的过程中,应引领教师呈现出为师者应然的生命姿态。教师能动地提升自己、成就学生和认同学校,学校也就有了德性。市教体局师训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年来,该市实施教师培训“国培计划”,建立“市级统筹、县级落地”运行机制,加强市、县、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建设,1.359万名教师参加各级培训。遴选11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卓越教师培训,评选组建三批市级名师工作室37个,评选市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620人,获评省特级教师28人、市第三批拔尖人才13人,20名教师入选省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计划,“双师型”教师提高到73.3%。池州一中教师吴成强获评“全省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
让“温水”变“热水”
时间回拨到两年前那个疫情肆虐的春天,某个中午,一位古稀老人辗转找到池州市红十字会,捐助了1000元爱心款。老人是池州市贵池区里山中心学校退休党员教师韩祥让的爱人。在全市教育系统像韩老一样表达爱心、助力抗“疫”的在职和退休党员教师不在少数。有的以个人名义或组织捐款助力,有的上街道、进社区亲力亲为。二十余名优秀高三毕业班党员教师主动参与空中课堂录课,服务学生假期学习辅导,提供在线授课、互动答疑、作业咨询等在线热忱服务。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堡垒严实,战斗有力。2017年市委教体工委成立;2019年机构改革,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陆续遴选125名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参加党建线上培训班,线下选派培训150人。以“双强型”党支部建设为抓手,通过分片定点联系,C、B、A类党组织晋位提升动态调整等办法,抓实组织建设。实施“双培”工程,探索建立公民办学校党建结对帮扶机制,所有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将党的建设内容纳入章程,推动党建与发展相互融合,以“一校一品”特色品牌创建活动为引领,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评选三届“党建十大品牌”“十大红旗支部”,学校系统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
教育是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智启智、以情动情的过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该市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先后组织开展“铸师魂、守师道、立师表”“守教育初心、担育人使命、作师德表率”“师德师风师能建设年”等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定期分析研究师德师风突出问题。加强教师正面形象宣传引导,组织“师德报告团”全市巡回报告,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持续深化师德师风问题专项治理,对媒体报道的师德失范事件,迅速组织查处。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每年开展师德评价,建立完善学校、干部、教师的师德考核档案。对教师失德行为“零容忍”,依据有关规定,撤销教师资格或予以解聘。积极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五位一体”师德监督体系,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稳步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保障教师待遇,落实尊师重教。池州市用实际行动诠释,出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师支持计划,900余名乡村教师不受岗位限制评聘高一级职称,县(区)财政每月按400~690元标准发放乡镇教师涉农补贴,石台县对农村艰苦偏远学校岗位增设300元津贴。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绩效工资发放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持续浓厚,建立以8名荣获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34名获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2名荣获安徽省最美教师为典型的宣传选树体系。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对教师实行优待。教师节为教师“亮灯”,走访慰问一线优秀教师代表,命名一批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不断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和教师荣誉感。
》》》局长寄语
池州市委教育和体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二级巡视员 胡学慧——
立德树人担使命 培根铸魂育新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所谓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教师需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领人,以博大的胸怀关爱人,如此才能铸就无私、担当、高尚的师德师风,如此才能构建温暖、智慧、清朗的教育生态。希望广大教师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智启智、以情动情,始终心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教育信念和“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教育情怀,争做“四有”好老师,努力把自己锻造成政治强、业务精、水平高的高素质教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省级知名专家严华银工作站落地池州
2021年4月,教育部领航名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在池州市举办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丁亚东、通讯员胡江华采写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