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度夏
4版:世界真奇妙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12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2年08月3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129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古人如何度夏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2-08-31 09:58:27

  同学们,暑假你是怎么消暑的呢?是西瓜、冷饮,还是空调?现在我们能舒舒服服待在家里,都要感谢空调之父——威利斯·开利。但两个世纪前人们连电还没用上,也就是说,古代人连电风扇都没有,那他们怎么度过炎热的夏天?那接下来小米姐姐一起带大家去看看吧!


没有冰怎么行
  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降温神器,早在周王朝时代,人们就已经懂得藏冰之术。他们冬天把冰块凿出存放在冰窖中,夏天再拿出来解暑。《周礼·天官·凌人》中就有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这里的“凌人”就是负责为王室采冰的人,当时整个宫殿大概有80名凌人。这种采冰制度,一直到晚清皇家都还存在。
  不过问题又来了,在温热的南方地区,常年气温都在零度以上,冰怎么来呢?机智的古人想出了一个妙招,那就是——硝石制冰。
  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他们偶然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 ,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用这种方法制冰。

  就像图片那样,工匠们将要冻的水放入一个小容器内,取一个大容器,在其中加适量水,把小容器置入大容器之中,之后不断地在大容器中加入硝石,这样小容器中的水就结成了冰。


吃得清凉才要紧
  冰块除了直接放置于室内降温,另一个主要用途是制作冷饮。如果说冰在周代还是达官贵族的专享,那么到了唐代,藏冰不仅是官方的事情了,民间出现了夏天贩卖冰块的商人。甚至到了宋代,卖冰在街头巷尾已是寻常了。如果你穿越回宋代,能喝到绿豆冰雪凉水、雪泡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等各色“凉水”。
  元朝的时候出现了类似咱们现在吃的“冰激凌”。据说是一名食品商人突发奇想,在冰里面加入了牛奶、蜜糖和珍珠粉。在忽必烈执政时期,“冰激凌”为皇家特供食品。十八世纪“冰激凌”的做法传入美洲,1851年美国人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座冰激凌工厂,生产出了最接近于现代式样的甜筒。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古代没有冰箱,怎么保证冷饮不化呢?其实,古人有特别的保鲜神器,它叫做——冰鉴,这个神器从陶制演变到青铜、木制,一直沿用至清代。冰鉴分内外两层,外层用来盛放冰块,内层则可以放各种需要保鲜的食物,在它的上方有开口,冷气能从口中透出,可以说它既是“冰箱”又是“空调”。

冰鉴


怎么住也是学问
  在炎炎夏日,一句“哪凉快哪待着去”,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充满关怀的祝福。没有空调的古代人,待在什么地方才凉快呢?

  春秋有“窟室”,秦汉有“凉殿”,还有“冰室”和“凉窖”,这些室啊窖啊,其实都是存放了许多冰块的地下室,相当于古代贵族的VIP娱乐包间。
  最为令人惊叹的或许是唐朝大明宫的“含凉殿”,它采用了一体化的降温方案,效果可以媲美现在的“中央空调”,与现在电力广泛运用不同,它的制冷设备是由水力驱动的。含凉殿内外都设置了许多水车,流水激起扇叶转动,冰凉的水汽和冷风就被送入殿内,同时宫殿的房檐四周安装了水管,通过水循环系统引水而上,再从殿顶流下带走热量给建筑降温。
  还有一种更加简便的方式,能让房间保持凉爽,那就是被称为“土空调”的装置。石孔通往一两米深宽的地下井,让恒低温的地气与屋内热气形成温差对流。你只要往石板上一站,就能感受到一股股凉气在往外冒。

黄山市黟县西递古村的“土空调”

穿错了你肯定热
  现代人的衣服材质一般是棉或者化纤,而古人在夏天穿的衣服,主要是丝和麻两种材质,比我们穿的更透气,尤其是一种叫做“苎麻”的纺织原料,用它做的成衣一直是夏季爆款。孙机先生在《中国物质文化》一书中这样写道:“苎麻织物洁白清爽,清凉离汗,受人欢迎。”苎麻衣不仅吸汗,还散热快、干得快。

用妙物自然凉
  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用品,在古代人的巧妙构思下,变成了消暑神器。比如这个“叶轮拨风”,据说是汉代工匠设计的。东晋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有所记载,一个人摇手柄,轮盘上的多个叶片就会高速旋转吹出凉风。
  除了手动送风的扇子外,床上的纳凉神器也是必不可少的。竹、瓷、玉是三种最常用于纳凉的材料,它们被制作成枕头、席子等。
  诗人陆游在《初夏幽居》中,提到过一个特别的纳凉物品:“虚堂一幅接篱巾,竹树森疏夏令新。瓶竭重招麹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竹夫人”其实就是古人为了取其凉意搂着睡觉的物品,它是用竹篾编成的,中间镂空留出的空间,保证了睡觉时能有良好的散热。

  当然,纳凉的“玩意儿”远不止这些,明朝的高濂在《遵生八笺》里就提到了这么几件奇物:用刷净的猪毛制成的“壬癸席”、含有能消暑毒的龙涎香的“澄水帛”、用冰蚕丝织成的“冰丝茵”……
枕头
竹夫人

  同学们,看了这么多古人消暑的方法,大家是不是很敬佩古人的智慧?虽然没电没空调,但他们竟然在酷热的夏天活得潇潇洒洒,在赞叹之余,如果说我们能做更多,或许就是继承这种为了更好地生活,不断创新的精神。
(本文来源:爆炸实验室)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