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蓄“青”力量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
03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12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2年08月12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124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积蓄“青”力量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程榕娟 傅军 发布日期:2022-08-12 10:29:32

青年就业创业沙龙现场


  “刚才听到有同学问我,留在芜湖创业,对这里的政策、环境、机遇,可有什么担心的?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这样的担忧是多余的。这里对创业者不仅有政策上的倾斜和扶持,而且坐落在长江之滨的芜湖,历史上就是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这里的创业氛围、商业氛围是其他地方所不能及的……”夏日的夜晚,窗外蛙声一片,书房内,国家级皖江云众创空间联合创始人刘傲正动情地分享着自己的创业经历。台上的人讲得认真,台下的大学生们听得也认真。
  7月29日晚上,芜湖市镜湖边上的镜湖书苑灯火通明,由团芜湖市委主办的“芜湖的未来 我们一起来”青年就业创业沙龙正在这里火热开讲,结束了一天产业实习的大学生们围坐在一起,互相聊着就业、聊着创业,也聊着自己与这座城市的未来。一个个精彩而生动的分享,让他们的心如书苑外的湖水,一点点掀起涟漪。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近年来,芜湖市正加快打造全省经济增长第二极、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对青年人才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今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芜湖市弋江区被列为首批县域试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芜湖市共青团主动作为,紧紧围绕人才引育,将大学生作为重点联系服务对象,通过“扬帆计划”、社会实践、“青领计划”和“青马工程”“四位一体”,搭建政、校、企合作共建平台,引导他们了解芜湖、热爱芜湖、留在芜湖。

“扬帆计划”让人才“留在”芜湖
  一头披肩卷发,一袭白裙,化着淡妆的吴雨佳是当天晚上青年就业创业沙龙的主持人,暖场、把控节奏、带动氛围,游刃有余。丝毫看不出她跟在座的大学生们一样,也是今年暑假参加“扬帆计划”政务实习的大学生中的一员。
  吴雨佳,安徽工程大学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二年级学生,也是芜湖市今年“扬帆计划”大学生政务实习队伍中的一员。在团芜湖市委学少部实习的这一个多月里,她主要负责微信推文的撰写、协助全市少先队辅导员培训会的筹办等,其间还参加了团市委组织的三次集中学习,以及两次外出实践。“基本上每天都很忙,不过每一段体验都让我见识到不一样的芜湖,感觉很值”。吴雨佳笑着说,自己是阜阳人,来芜湖市读大学之前,自己对这座城市的了解仅限于方特和傻子瓜子;而今年暑假的政务实习,让她有了更多的平台和渠道去了解这座城市。
  无独有偶,当晚分享的嘉宾之一、芜湖供电公司员工杨帆也是在去年参加了政务大实习后,看到了青年与城市发展的双机遇,于今年6月毕业后毅然回到芜湖市发展。“当前,国家提出双碳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战略,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芜湖市也面临着严峻的碳减排压力和巨大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而我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读的都是电气工程专业,我希望未来能为她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杨帆说。
  据团市委青年发展部部长宇雯介绍,为了增加青年大学生与城市的黏性,自2019年起,团市委连续四年联合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开展“扬帆计划”大学生政务实习工作,累计提供实习岗位1258个,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和在芜高校优秀大学生参加。在为期1~2个月的实习期间,除了岗位锻炼,团市委还精心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课程,既有理论学习、工作实务培训,又有走出课堂的乡村振兴现场教学、经济社会考察、青年人才沙龙、主题交流活动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与芜湖这座城市有了“亲密”接触。
  随着探索的步伐越迈越大,次年,团市委联合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在政务实习的基础上衍生产业实习,为大学生搭建产业实习实践平台。2021年更是被纳入芜湖市“紫云英人才计划”。“仅今年,我们已经举办了4场‘扬帆计划’大学生产业实习直播双选会,近700名在校大学生与企业达成实习就业意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留在芜湖。”宇雯说。

“多彩实践”让大学生们“感知”芜湖
  这边政务大楼里、企业车间里,政务实习与产业实习同步开启,人气高涨;那边城市的街道社区、乡村田野间,同样朝气蓬勃,来自全市各所高校的93支实践队伍分赴各地,为这座城市带去更多生机与活力。这个暑假,这群大学生或开展文化宣讲,或为调研环境治理,或开展科技助农,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用脚步丈量芜湖大地,用脉搏感受芜湖发展。
  “小朋友们,姐姐的军姿酷不酷啊?你们想不想学?想学的小朋友一起走上台。”话音未落,一群小朋友涌向讲台,争相学习站军姿、走正步。这是今年“八一”前夕,发生在芜湖市青峰社区暑托班里的一幕。为了结合八一建军节这一教育契机,面向暑托班的小朋友开展一次国防教育,来自安徽工程大学星火义务支教社的队员们精心设计了这么一堂课,该社英语专业学生、退役大学生士兵曹思嘉手把手地教小朋友们站军姿、敬队礼。
  据该实践队负责人雷奕中介绍,早在暑假到来前,星火社团就从全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选拔了20名学生,从6月底至8月中旬在芜湖市多个街道、社区开展为期近两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实践队将社区需求与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长相结合,不仅为小朋友们设计了绘画手工、趣味英语、物理实验等课程,还开展了防溺水宣传、交通安全教育、绿书签阅读关爱行动等特色活动,深受社区百姓的欢迎和肯定。
  “以前暑假社会实践,我们大多是去往周边城市,或是外省,今年从校团委获悉到芜湖市的一些社区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以就辗转联系上了团市委,通过他们与街道、社区对接上”。雷奕中说,这种就近实践,让大家对芜湖市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看到了很多平时学习中忽略的风景”。
  众所周知,在芜湖市这片沃土上,高校扎堆,每年寒暑假各校都会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向各地,在助力地方发展的同时,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看准这一良机,团市委积极推动各县(市、区)团组织与在芜高校团委结对共建,创新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路径,召开在芜高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座谈会,针对科技帮扶、产业规划等12方面需求开展社会实践,共同打造暑期“三下乡”示范项目。“从目前各高校的开展情况,以及地方团组织的反馈来看,效果都很好,基本上实现了双赢:大学生们的到来,不仅短期内解决地方人手不足的问题,助力地方发展,也让他们自己得到一定的锻炼,收获到很多课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团市委办公室主任张灵芝说。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走进社区

“青领计划”让青年“读懂”芜湖
  在电脑上敲完调研报告上的最后一个字,又仔细核对了两遍,蔡闻华才放心地点击了发送键。这份调研报告凝聚了他过去一个月的心血和汗水,是实习成果,更是一份成长的见证。
  今年6月底,得益于芜湖市“青领计划”,安徽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21级学生蔡闻华成了团芜湖市繁昌区委书记助理;7月29日是他在团繁昌区委锻炼的最后一天。“主要是协助书记处理一些常规的政务工作、做一些走访调研,并组织开展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回顾这一个月,蔡闻华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协助书记做一份《全力打造青年人喜欢的城市》的调研报告,那段时间自己每天都在外面调研,从机关职员到外卖小哥,从公交司机到医院护士,自己整整做了十几页的访谈记录;这中间有因为没开介绍信而多跑冤枉路的,有调研对象不配合而做了无用功的,但更多的是别人给予的理解和支持,“同这些不同的群体打交道,本身就是一种锻炼”。
  这个暑假,像蔡闻华这般体验丰富的还有其他109名优秀大学生。原来,早在2021年,团市委就与安徽工程大学团委签署“1+14”实践育人共建协议,团无为市委等14个基层团组织分别和电气工程学院团委等14个二级学院团组织结对共建,为更多优秀大学生展示自我、服务发展搭建青春舞台。在此基础上,今年6月,双方再次共同启动开展“青领计划”,首批选拔110余名优秀大学生赴14个基层共建团组织兼任基层团委(团支部)副书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开展一次主题团日活动、一次青少年自护教育活动、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实地考察一个优秀创业项目或联系一名优秀青年代表,协助参与一次青年人才招引宣传活动等“五个一”项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与芜湖共同成长。

大学生赴基层进行政务锻炼

“青马工程”让学子“邂逅”芜湖
  “广大青年人才是城市最渴望拥有的‘芜’价之宝,热切期盼更多青年人选择芜湖、创业芜湖、扎根芜湖,与芜湖结成‘发展合伙人’‘奋斗共同体’,在创新创业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这是今年6月底,团市委书记杨磊在2022年安徽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高校班线下实践课程(第2期)开班仪式上的讲话,诚意十足、富有激情的邀请,让来自全省各高校的近80名学员直呼“现在的芜湖大不一样”。
  今年以来,团市委承办安徽省“青马工程”高校班线下实践课程,全省各高校共计500名优秀学生代表分批次来到芜湖市实地参观学习,共同完成理论学习、分组讨论、红色教育、经济考察等线下实践课程,开启丰富多彩的研学之旅,也让更多人看到奋进中的芜湖。
  近年来,团市委先后开办“青马工程”企业班、农村班、大学生骨干班、少先队工作者班、团干班等,累计培养学员七百余人。通过充分发挥“青马工程”“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动作用,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优化人才招引机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来芜就业创业,开启寻梦、圆梦、逐梦之旅。
  当下,芜湖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号角已经吹响,芜湖共青团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青年人才培育模式,搭建政、校、企合作共建平台,吸引凝聚更多青年为芜湖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采写
□配图由本报记者傅军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