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奏响乡村“盛夏之歌”
06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12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2年08月10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123期  下一期
“三下乡”奏响乡村“盛夏之歌”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程榕娟 张磊 汪春阳 赵雪志 发布日期:2022-08-10 10:58:13

  编者按  为进一步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暑假生活,助力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将活动主题聚焦乡村振兴,成千上万支团队犹如一股股鲜活的力量,从各个地方注入到乡村。他们发挥专业特长,或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专题调研;或化身“乡村美容师”,用一支画笔扮靓乡村;或变身“小老师”,为乡村留守儿童带去别样暑假生活……一时间,乡村热闹非凡、活力满满,一首首“盛夏之歌”接连唱响。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艺术实践激活“乡村美育”
 
  一墙一文化,一画一风景。为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将美丽乡村融入墙绘艺术,7月中旬以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团队前往芜湖市镜湖区方村街道马厂村进行“三下乡”暑期实践。此次社会实践通过墙绘、美术教育及文艺汇演的形式,传播乡村文化,引领乡村文化进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推乡村建设。
  在实践活动前期,团队成员了解到马厂村想对村内建筑物的白墙进行装饰,但一直没有确定具体的方案;于是团队主动联系村上的工作人员,在对当地民俗文化和建设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考察后,实践团队围绕环境保护、和美乡村、和谐家风等主题,设计出了独具风格的墙绘方案。26名师生协调配合,冒着炎炎夏日,在10天内完成6幅构思巧妙、生动形象的墙绘作品,共计60平方米,为村容村貌注入新活力。
  原本单调乏味、毫不起眼的墙面顿时变得活泼富有生机,吸引了许多村民前来观赏,村里有位老人每天都来看学生们作画,“村里的白墙被一帮大学生画上了好看的图画,夏天纳凉转来看看,还真是不错!”而团队指导教师梁媛慧则表示,希望通过团队成员们的微薄力量,可以让村子里多一些色彩,乡村的文化特色更加突显。
  在队员们作画的时候,正在暑假期间的孩子们也常聚集在墙下,仰着头看大哥哥大姐姐们用神奇的画笔绘制出美丽的风景。“有个孩子跟我说,我也想学画画,我们就一口答应了,这可是咱们艺术生的专长啊!”领队赵迪自豪地说。于是,团队成员分批在墙绘间隙为当地100多名孩子带来简笔画、素描、水墨画、传统剪纸、口罩创意绘画等富有教育意义的美育课堂,带领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传递美、创造美。
  实践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队员们还收集了孩子们的优秀作品,在村内举办了一个小型画展,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短短一周的美育教学,让乡村的孩子们走进了艺术的大门。马厂村党总支书记助理汪悦在观看展览时表示,大学生们通过艺术的形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教育带进校园,寓教于乐、寓教于艺,更容易点亮乡村儿童的梦想。

在团队的巧手创作下,乡村墙面大变样

 
铜陵学院
调研记录乡村“变脸”
 
  日前,铜陵学院团委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绿色安徽”美丽乡村建设调研团队深入铜陵市基层乡村,调研铜陵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在调研前,调研团队在铜陵学院驻铜陵市西江村第一书记芮训媛的带领下,就调研问卷反复打磨,促使问卷能够完整准确地反映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
  两天的调研中,学生们不畏酷暑,在教师带领下,奔赴胥坝乡和西联镇五个乡村,就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痛点难点、改进措施、资金投入、群众满意度以及群众的意见建议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生态宜居”。面对村干部,学生们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在基本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改变,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乡村建设逐步推进。面对基层群众,学生们一边开展问卷调查,一边宣讲乡村振兴战略,走访调研中,学生们深刻了解到,这十年来,基层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来之不易,都是努力奋斗的结果。
  “这是新修的水泥路”“我家改厕过后的厕所比以前干净卫生多了”“这是正在清淤的河沟,不再发臭了”“我们的中心村建设得很漂亮,我喜欢晚上过来跳舞”……村民们一边接受调研,一边向学生们介绍家乡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我们村以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畅化‘五化工程’为抓手,不断推进‘五清一改’,促使村庄干净、整洁、有序。”胥坝乡长杨村党总支书记方正宏告诉大学生志愿者。
  调研中,针对村民反应强烈的农村“三大革命”不彻底问题、秸秆回收问题、空心房较多且不修葺问题等,学生们一一记录,后期形成调研报告供相关部门参考。
  调研结束后,团队集体来到位于西联镇前湾村的中共铜陵特支展览馆,重温党的革命历史,感受党员初心使命。通过观看党史图片、实物展台等形式,进一步了解了铜陵特支的光辉历史,汲取革命精神力量。接下来,团队成员将采用电子问卷收集更多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问题,针对现状写报告、针对问题提措施、针对发展提建议,用所学所思所践所悟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队分组走村串户,调研收集村民们的声音和建议

 
阜阳师范大学
志愿服务点亮“乡村课堂”
 
  今年暑假以来,阜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星火Spark”志愿服务队作为共青团中央2022年“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团队,以及学院2022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重点团队,将“三下乡”与“返家乡”有机结合,遴选广德籍学生在中国航天第一镇——广德市誓节镇的儿童服务站,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关爱留守儿童公益项目活动。团队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素质拓展、自护教育、思想引领、心理辅导等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志愿服务活动。
  为突出实践活动思想育人实效,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怀,志愿者们给孩子们带来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其中“穿越百年,铭记重要时刻”教育课带领孩子们一起穿越红色征程,重温建党百年历程中那些需要铭记的重要时刻;“共和国旗帜认一认”教育课带领孩子们系统认识了国旗、党旗、军旗、团旗、队旗,加深了孩子们对党和祖国的了解和热爱,从小建立起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团广德市委的支持下,志愿者们邀请到广德市非遗传承人徐代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课堂”皖南紫砂雕塑雕刻体验活动。徐代林详细阐述了紫砂文化的起源故事、紫砂种类和雕塑方法等。一边讲理论,一边做实践,现场教授孩子们们雕刻。课堂上,孩子们热情高涨、创意无限,慢慢打捏、细细雕琢,其乐融融。孩子们通过近距离地接触和学习“非遗”,在心底逐步建立起了高度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为减少和预防暑期安全事故的发生,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暑假,志愿服务队给孩子们定制和开展了每周五的安全教育课堂。结合孩子们年龄特点和成长需要,志愿者们将孩子们的安全教育与充满趣味的美术课和书法课相融合,寓教于乐地开展交通、防溺水、防火、预防传染病等系列安全教育活动。在树立孩子们安全意识的同时,志愿者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们讲解遇到安全事件时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普及简单的急救知识,提升孩子们自救自护的安全技能。
  为助力乡村振兴、弥补乡村地区和农村学校美育短板,志愿服务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为当地的孩子们设计出一套美育教学方案。志愿者们在儿童服务站开展了“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社会之美”等三个模块的审美课程教学,建立了以手工、绘画、书法等为核心的美育课程体系。心贴心沟通、手把手教学,教授孩子们搭配色彩、临摹书画,在欣赏美、追求美的过程中,把“美”的种子种进孩子们心田,陶冶情操、启智润心。在提升乡村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春风化雨地激发和培育了孩子们感知美、发现美、辨别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据悉,该校外国语学院高度重视志愿服务队的活动指导和保障。7月29日,学院党委副书记戴亮、团委负责人赵雪志等一行前往广德市誓节镇看望志愿服务队员。戴亮代表外国语学院向誓节镇儿童服务站捐赠了价值1500元的图书,并参加了活动结课仪式。为期26天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孩子们在课程和活动中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提升素质,收获了一个健康、安全、快乐、有益的暑假生活。

近一个月里,“星火Spark”志愿服务队为当地儿童带去多彩课程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通讯员张磊、汪春阳、赵雪志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