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生生不息的力量 九年“三下乡”践履金寨红色之约 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青春使命
06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12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2年07月29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120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传承——生生不息的力量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2-07-29 10:46:55

蚌埠医学院团委书记  周  静

  蚌埠市五河县郭府村和石巷村是我校乡村振兴帮扶村,也是今年我作为带队教师的两支“三下乡”团队的实践地。2022年暑期伊始,团队早早就为此次活动量身定制了实践计划。不仅联合第一附属医院的专家义诊团队为村民送去家门口的专业诊疗,还为当地村小学送去了文体物资及各类专项宣教课程,学校卫调花鼓戏传习基地的师生们更是为当地村民精心打造了一台卫调花鼓戏的专场演出。
  我校党委书记蒋家平特别重视这次实践活动,分别探望了两支实践团队。在陪同蒋书记走访的过程中,我见证了团队师生们可敬又可爱的一幕幕。
  在全省高校班级班委中设立思政委员是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本年度力推的一项工作,我校是率先在全部本科、研究生班级班委中设立思政委员的高校。此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中,一支由全校各学院思政委员代表组成的团队——“思政委员国情社情观察团”来到石巷村。
  活动过程中,蒋家平与学生们亲切座谈,他从班级思政委员“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出发,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思政课。他叮嘱学生们要学会善于倾听、勤于思考、勤勉工作、善于借力,在工作中增长才干、收获成长。主持座谈会的我,观察到学生们的神情特别专注,不时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似乎对自己肩负的思政委员的使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更清晰的认知。
  座谈会后,学生们为当地村小学的孩子们上了一堂传承红色基因的专题思政教育课。他们讲红色故事,讲少先队队史,助力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一张张严肃而认真的面庞上,在一排排整齐而笔直的身影中,我看到了红色血脉的赓续和理想信念的力量。
  传统文化传承在我们学校一直是品牌项目,去年,我校卫调花鼓戏传习基地成功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此次去往郭府村的“青年大学生卫调花鼓戏传承与传播”社会实践团队,集结了一批我校的“传习训练生”们,学生们带着反复排演和打磨的精品剧目送戏下乡,把卫调花鼓戏这一蚌埠市的濒危剧种送到了老百姓的身边。
  一场精心装扮的戏曲演出,仅仅演员化妆时间就持续了五个多小时,脸上浓浓的油彩、层层叠叠的戏装和厚重的头面,配以勒头、包头等繁杂的戏曲装扮……完成这一道道程序的过程中,我在学生们的脸上从未看到倦容,有的只是欣然、专注甚至虔诚的神情。
  演出场地是村里的露天大舞台,演出晚上7时正式开始,来自四面八方的村民们挤满了演出广场。“传习训练生”们将几年辛勤所学、不断实践的成果,通过优美的唱腔、跌宕起伏的精彩表演呈现给当地村民,现场阵阵掌声、喝彩声是对我校一批批学生投身“非遗”传承最大的肯定和褒奖。
  “非遗”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并不断迸发出勃勃生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代代青年的接续奋斗和不懈努力;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守好红色根脉,挺起精神脊梁,担起使命责任,需要更多的青年人投身其中。深入基层、走入群众,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和成长,在实践中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新时代的蚌医青年一直在路上。

    周静(右)为校地合作共建“濒危剧种卫调花鼓戏传承基地”揭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