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共青团要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大学生成才发展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慧 发布日期:2022-07-22 11:04:57 |
编者按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学院考察时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工作方案。共青团中央认真领会党中央要求,认真梳理今年以来“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各项部署落实情况,要求全团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协同联动,以就业困难大学生为重点,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大学生成才发展,实实在在帮助10万名以上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本报诚邀两名高校团委负责人和一名县(区)团委书记,就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安徽理工大学团委书记 程秀霞
合肥师范学院团委副书记 刁文彬
团淮北市杜集区委书记 梁贝贝
结构性错配是主因
今年的就业现状如何?安徽理工大学团委书记程秀霞给出了一组数据: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破千万大关。本科生中,985、211高校毕业生只有75万,一本毕业生100万,二本毕业生370万。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457万,占到毕业人数的四成。其中逾300万人成为陪考,成功上岸的只有100多万人。2021年国考报名通过审核人数140余万,竞争2.5万余名额,2022年竞争比仍将上升,预计近60人才能考上一个。这两年受疫情形势影响,更多的大学生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许多考生戏称“宇宙的尽头是公考”。
程秀霞提出,就业难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高校逐年扩招客观上加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劳动者群体的就业面过窄。拥有较高学历的劳动者,并不自愿从高端服务业转向制造业甚至农业这些传统上认为的低端就业岗位,导致基础行业用人困难,同时大学生找工作也困难这一“畸形”现象出现。
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我国高校的硬件设施逐步完善,但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制度等都存在明显的滞后性,重理论知识传授而轻实践能力等培养,使得大学生全面素质跟不上专业市场需求,造成了供求结构上的不平衡。此外,很多高校连续扩招后,教师工作量加大,整天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时间深入研究国家就业政策和“0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出现就业指导工作本领恐慌。
合肥师范学院团委副书记刁文彬表示,疫情也让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疫情的反复使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冲击,企业经营较为困难,客观造成用人需求削弱、岗位紧张、收入下降等情况。加之因为国外疫情情况,出国留学人员数量大幅度减少,大量的本可以出国留学的毕业生留在国内参加研究生考试和就业,造成“内卷”情况更加严重。
“‘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这些思想在学生中较为普遍”。程秀霞列举了学校调研的一组数据:以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受国家“双减”政策影响和疫情形势影响,教育培训机构和外贸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锐减,在2021年10月份的一次学生就业工作调研中,有近30%的学生将考编作为自己就业的第一意愿,50%的学生认为应该继续提升学历选择报考研究生,缓就业、慢就业现象日益严重。她认为,择业误区也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就业期望过高,就业观念更新滞后,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过度考虑待遇问题,忽视长期规划发展,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准备,这些都是影响就业的主观因素。
综上,除了因疫情冲击导致的总量供需矛盾,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大学生的能力与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是优势也是责任
“助力大学生就业,也是共青团为党育人、替党解忧的重要工作职责,是共青团责无旁贷的义务”。刁文彬认为大学生就业一直都是党和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工作,为青年发展服务,首要的是帮助刚从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的青年提供工作岗位,让他们可以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为将来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找到一个较好的职业生涯起点。
此外,刁文彬指出,促进大学生就业有利于高校共青团组织找到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的结合点,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牵引,从大一刚入学开始,围绕大学生在校四年的成长规划,结合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组织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业发展、创新创业、文化艺术、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他们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四年后赢在职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共青团在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具有哪些优势?团淮北市杜集区委书记梁贝贝列举了三个方面:一是覆盖面广。在学校有校级、院系、班级团组织,在校外有单位、企业团组织,这种层层推进、纵向覆盖的特点是实现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重要保障,也确保了推动大学生就业不留死角。二是资源丰富。团组织可以通过各行各业团组织、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青联等的桥梁作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在搜集招聘信息、推荐实践岗位、搭建平台等方面优势明显。三是载体多样。近年来,共青团中央、团省委服务大学生载体越来越丰富,有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区报到、“三下乡”实践、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等品牌载体,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切实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经验、组织协调、语言表达和创新创造能力等,让大学生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我们有专业的思政教育队伍,能够把工作做到心坎里”。程秀霞告诉记者,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中既有专职思政辅导员,也有实践经历丰富的青年,对高校共青团组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奠定了人才基础,服务学生就业的基础恰恰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科学的就业观,因此更加能够“对症下药”,解决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等靠要”的不正确思想,同时对国家就业政策能够解读得更细致,更能抓住学生关心的问题。
扛起责任心签好责任状
如何千方百计促就业?梁贝贝提出了她的想法:一是要强化与普通院校结对联系。要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最需要帮助的学生下手,通过组织团干部与低收入家庭毕业生结对帮扶,摸清就业意向、提供就业指导、关注就业进展,集中精力提升对重点群体的服务力度。二是调研摸排一批市场潜力良好、有发展前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政策、培训等全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三是积极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政务实习、基层实践,积极争取当地组织和人社等部门支持,动员有关单位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四是注重重点推进和长期坚持,努力将大学生社区实践项目化、品牌化,选派一批大学生兼职乡镇(街道)、团(工)委副书记和村(社区)团支部书记,切实转变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实践的固有认识和理解。
刁文彬则从提升大学生自身实力方面提出了共青团应聚焦的工作:一是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着重在“挑战杯”等学科竞赛方面促进大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将理论知识有效运用于实践,从而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二是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服务、大学生“扬帆计划”等,走出校园、走入社会,了解国情省情民情,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培育奋斗精神和吃苦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三是增强大学生的文体素养,通过引导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和体育活动,接受美育熏陶、培养高雅品位,强身健体增魄、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四是完善服务就业,在毕业季时有针对性地开展经济困难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一对一帮扶,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并落实好保障措施,联系相关单位和企业来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等。
程秀霞表示,共青团中央提出的低收入家庭学生就业帮扶计划、大学生乡村创业帮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等五个方面,校团委下足了功夫。该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于6月全部实现就业,推荐8名志愿者参与西部计划,输送6名毕业生参与“研究生支教团”工作。自2021年以来,学校与地方共建社会实践基地13个、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9个,为学校人才与社会之间的输送对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校团委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和第二课堂平台,针对在校期间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科技创新竞赛中的优势积累,联合学校就业部门为团队和学生提供创业孵化空间和资源,努力帮助其从理论向实践成果转化,目前部分项目已转化为创业实践。
团淮北市杜集区团委开展返乡创业大学生电商技能培训会
合肥师范学院团委组织毕业生参加“春暖皖江”专场招聘会,右一为刁文彬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黄慧采写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