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信息技术赋能合肥教育“提速”又“提质”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程榕娟 束强等 发布日期:2022-07-13 11:25:50 |
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数据驱动合肥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典型案例被教育部推介,全国目前仅有11个。 近年来,合肥市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以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以数据赋能为抓手,建立“覆盖全市、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体系,实现育人过程智慧化、教育管理智能化、教育治理精准化。目前,全市建成智慧学校805所,中小学校覆盖率达100%。同时,全市还重点推进智慧课堂建设,拓展信息化应用场景,建成智慧课堂5495间、机器人实验室540间、创新实验室323间、数字化探究实验室144间、人工智能实验室48间,切实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支撑教育现代化。
从教学到管理 信息化催生教育新模式
合肥一六八新桥学校,一所地处城乡接合部的九年一贯制新兴学校。近年来,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推进,该校信息化教学硬件越来越完备,常态化智慧课堂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也渐渐缩小和填补了该校与其他市区学校间的沟壑。
“我跟我们学校的老师之前开过玩笑,‘有了这智慧课堂,学校好比坐上了现代马车’!”走在日新月异的校园,该校信息中心副主任吴凯难掩自豪之情。据其介绍,近两年,学校所有年级所有备课组在教研活动时间,都会运用希沃信鸽进行集体备课,课堂上借助希沃白板等信息设备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落实“生本”教学理念。
“这VR课太刺激了,戴上耳机与眼镜之后,我仿佛看到了霸王龙。另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一下子就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该校七年级学生胡致远说。为了让学生对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有充分了解,地理课教师甘星星带着学生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让大家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堂又一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这种将课程与VR虚拟现实技术相融合的智慧课堂,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沉浸感,同时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在校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这边,合肥一六八新桥学校智慧课堂有声有色;那边,合肥市第四中学的信息化建设同样精彩纷呈,这两年相继吸引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装备与信息化处处长张权一行,以及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兄弟学校来校参观、调研。在合肥四中,信息化技术早已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教学楼里,师生们以电子平板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智能教学互动;会议室里,高一年级班主任们齐聚线上教研平台,研讨“三新”背景下的选课走班制;办公室里,高三年级物理组教师利用AI教研平台,积极开发校本资源库和教师备课空间,合理设置分层练习,科学把握学生成长轨迹……该校以大数据支撑“针对性地教”和“个性化地学”,以信息化手段助力学校智慧管理,具体到每一位师生,精准指导教育教学与学习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模式变革。
“云网端”一体 教育资源实现汇聚共享
“放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潮里,这两所学校的建设和使用只是一个缩影”。据合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合肥市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以智慧学校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通过“三位一体”的建设,打造数字基座。
构建合肥教育“云”。建设一库一平台四服务系统,向上对接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和皖教云,向下整合县校资源平台,面向学生、教师、管理者和市民提供场景化应用和服务,实现数据资源汇聚共享。
建设智慧校园“网”。围绕教学、学习、评价、管理等方面,推进智慧学校建设,优化校园网络等基础环境,形成上下贯通的数据采集通道和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建成智慧学校805所,中小学校覆盖率达100%。
拓展信息化应用“端”。围绕课堂主阵地,重点推进智慧课堂建设,拓展信息化应用场景,推动数据的生成与反馈。全市建成智慧课堂5495间、机器人实验室540间、创新实验室323间、数字化探究实验室144间、人工智能实验室48间。
基于“云”的服务与运算能力、“网”的联通与纽带作用、“端”的数据采集与反馈功能,形成开放共享、数据互通、应用协同的“云网端”三位一体信息化发展态势。依托大数据能力引擎,打造数字基座,推进数据治理与应用。目前,汇聚数据目录1203条、数据资产2.31亿条、数据存储量40GB。
![]() 合肥四中学生遨游智慧课堂
![]() 智慧课堂深受合肥一六八新桥学校学生喜爱
![]() 教育部专家组一行参观调研合肥四中教育信息化工作
强化多维运用 数据赋能义教全面发展
项增兵,合肥一六八新桥学校数学教师。回想起自己去年作为九年级数学组教师代表,在课堂变革大练兵活动期间展示的一节研讨课至今记忆深刻。那是一节讲述比例的课,项增兵以数形结合思想贯穿,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历程,运用希沃白板,带着学生们一起经历观察、猜想、证明、运用的论证过程。在课程环节——“规范证明”前,项增兵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验证两个性质定理的成立,再引导学生思考用符号语言该如何进行严谨的逻辑证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不仅直观地呈现教学过程,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助力。
硬件建设是基础,运用是关键。据介绍,合肥市不断强化四维应用,强化数据赋能,如面向课堂,创设智能化教学环境,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课前,基于学生预习反馈,生成可视化学情报告,帮助教师精准备课;课中,教师依托智能终端,采集分析师生互动数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全面、主动、深度参与课堂学习;课后,汇聚教与学行为数据,构建学生知识与能力画像,精准定位知识薄弱点,智能推送学习资源,减少无效重复训练,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
在教学评价方面,面向学生,建设立德树人评价系统,通过对学生德智体美劳成长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实现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转变、知识学习向能力提升转变。面向学校,建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围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管理等七个维度,开展数据采集与结果性评价,引导学校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这两年,合肥市“双减”工作持续推进。面向“双减”,该市不断建设校外培训监管系统,提高资金安全及管理水平,推动服务行为和市场秩序公开公平。强化作业管理,对内容、总量、时长、批改等进行管理,实现个性化作业。建设名师面对面答疑系统,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辅导服务。建设课后服务管理系统,提高选排课效率,强化课程监管,优化服务供给。
在教育治理方面,基于数据能力引擎,实现与政务数据互联互通。目前,全市建设学前教育管理、民办教育管理、校车动态监管、学生智慧资助等13个系统,逐步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以中小学入学报名系统为例,通过房产、户籍等数据自动对接校验,2021年,合肥市359所学校参与线上招生,累计访问量149.4万人次,预约登记9.4651万人,初步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一盘棋”布局 打造学习型教育生态
这些年,经过多方统筹、共建共享,合肥教育俨然形成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生态环境。其背后是一系列实举实招,保障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有效落地。
为下好教育信息化这盘棋,合肥市教育局统筹规划,先后印发《合肥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合肥市智慧学校建设实施规划(2019~2022年)》等系列文件,指导县(市、区)、学校制订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形成市、县、校三级规划体系。
在资金保障方面,市政府将教育信息化项目纳入公益性项目计划,设立专项资金予以保障;同时安排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支持县(市、区)信息化建设。
在投入使用中,该市做好督导考核和素养提升。不仅制订各县(市、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督导考核指标,开展专项督导与考核,确保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扎实推进。还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基地,连续九年开展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和教师信息技术大练兵活动;信息技术课题研究覆盖到全体学校,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覆盖到全体教师。并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等模式,推动示范区、示范校、示范项目建设和应用,总结经验、提炼成果,全市推广。
如今,合肥市依托信息化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等国家级荣誉。下一步,合肥市将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规律,推进教育数字化变革。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通讯员束强、杨小龙、余章慧、裴启超采写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