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 打造劳动教育新格局
02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11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2年07月1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115期  下一期
新课标 打造劳动教育新格局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韦玉柏 丁亚东 方迪 发布日期:2022-07-13 11:11:16

  编者按 安庆市迎江区中小学聚焦新课标,将学农、学工、学商渗透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将劳动价值观体现在所有学科中,形成全课程渗透,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推进的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聚焦新课标  打造劳动教育新格局
  中小学生要学煮饭炖汤、种菜养禽、维修家电……不久前,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决定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将劳动课作为12门国家课程之一,单独被列入科目设置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在较早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安庆市迎江区,不少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对这一变化表示认同和接受,认为《标准》的发布,将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滨江实验学校学生在校园农场收获自己种的农作物聚焦
 
学校借新课标让劳动教育更加深入
  从2021年春季学期起,迎江区人民路小学学生王梓钰都会领到一张学校发的家务劳动清单。
  今年春季开学,已经上五年级的王梓钰领到的清单写的是:坚持每天整理自己的书包、书桌、书柜,自己的书房自己打扫;学会用洗衣机洗衣服;坚持每天餐前帮家人盛饭,餐后收拾餐桌,每周至少洗两次碗;学会煮饭、煲粥,炒简单菜肴等。
  每天的劳动,王梓钰都会认真记录下来,学期结束,学校还会进行评比。“之前都是非常被动地去劳动,自从发了劳动清单之后,我变得主动了。现在学会了洗菜,做一些简单的菜肴,还可以帮着爸妈扫地。”王梓钰说。
  “学校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制订了不同的劳动清单,比如一年级学生学会自己穿衣和整理书桌,高年级学生要学会做一些普通家务。”人民路小学德育处主任杨成说,“有时学校也带学生去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种蔬菜或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每次活动学生们都很积极。”
  迎江区自2021年11月份发布《迎江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来,全区各中小学除了每周开设不少于一节的劳动课程外,都对照该《方案》不同学段的劳动任务,结合学校实际拟定了本校的劳动清单,而随着《标准》的发布,该区不少学校闻风而动,让劳动教育内容逐渐丰富。
  5月8日,记者一走进华中路第二小学三(3)班教室,就闻到了一股香味。原来是劳动课教师任虹结合三年级下册《劳动教育》教材第二课《我为家人做早餐》给学生们布置的“营养早餐我来做”劳动实践作业。“看妈妈做饭很简单,轮到自己动手时才知道是多么不容易,从劳动中明白了不少道理。”学生方云鹤说。
  四照园小学为响应《标准》关于“可根据需要建设符合教育要求、安全可靠的劳动园地和场所”的要求,在之前与社区合作开设劳动教育基地的基础上,本学期利用校园边角、花圃、走廊边柱、教室窗台等地点开辟成种植实验区,利用盆皿等便利器具,由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课间浇灌管理。
  除了中小学,迎江区许多幼儿园也都立足“幼小衔接”注重对孩子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墨子巷幼儿园大班幼儿基本都能自己穿衣服、如厕,能够参加扫地、擦桌子、种植等基本劳动。六一幼儿园通过为自己服务、为同伴服务、为集体服务的“三服务”实践活动,将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基本经验和具体内容分解到幼儿园生活、运动、学习、游戏等一日活动中。
华中路第二小学学生走进迎江区科普馆体验制作家庭营养餐

教师加强新课标学习快速融入角色
  对迎江区劳动课教师来说,当前更多的重点放在对《标准》的学习上。
  “在‘双减’政策下,《标准》的发布意味着要真正把劳动课落到实处,想办法上好,决不能流于形式,成为‘摆拍式’教育”。在迎江区教体局党委委员、教研室主任江兴玲看来,各门学科都应当把加强《标准》学习作为本学期教研重点,尤其在劳动教育上,要进一步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形成中小学梯次推进、系统衔接,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推进的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安排,《标准》发布伊始,迎江区劳动教研员何轶文就在深入自学的基础上,围绕《标准》的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和课标内容等方面,通过线上培训的方式,对全区劳动课教师进行了解读。
  四照园小学劳动教师鲁绪贤在学习后认为,《标准》的实施将引导教师在课堂中不断探索可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将课堂与家庭及社会相结合,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为帮助教师适应《标准》发布后教学角色的转变,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迎江区还将劳动教研活动放在了田间地头。在最近于该区中小学农业种植基地举办的一次劳动教研活动中,所有专兼职劳动教师在专业种植人员的指导示范下,都拿起工具走进种植大棚,认真进行着松土、播种、填埋、浇水等工序的学习。
  “这样接地气的劳动教研活动,老师们都很欢迎”。参加该教研活动的龙狮中心小学劳动课教师江琼在研讨交流中认为,跟以往相比,《标准》在开设劳动课程和开展劳动实践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纳入了服务性劳动,结合了新技术的发展,融入了多元评价,设置了更丰富、更开放的劳动项目。
  在江琼的推动下,基于对《标准》的落实,龙狮中心学校的劳动课程也相应进行了完善。比如第一学段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养蚕,通过关心照顾身边常见的动植物,初步形成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第二学段的学生在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动手体验,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培养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第三学段的学生要学习自己确定劳动目标、制订劳动计划,初步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该校领导班子成员还带头清理校园绿化带,统一进行除草、打药以及修剪、清理垃圾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带头参与劳动,给学生们树立良好榜样。”龙狮中心学校副校长陈文妹介绍。

四照园小学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栽种农作物

家长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生活劳动技能
  自从《标准》发布以来,迎江区已有不少家庭提前开始实施。一些“70后”“80后”家长更是直呼,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了。
  这几天,在华中路第三小学601班学生潮方舟的家里,在结束课后服务回家后,总能看到她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腰系围裙的她秒变“大厨”,点火、掌勺,油盐酱醋糖等调料有条理放入锅内,“叮叮当当”的翻炒声不绝于耳。当潮方舟的妈妈荆婷把孩子做菜过程的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后,一下子就收获了很多点赞。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掌握更多的生活和劳动技能”已成为《标准》发布后不少家长的心声。
  该区滨江实验学校二年级学生马骏兮在一年级时还不太爱劳动,动手能力比较弱。但是,通过学校劳动课程的实施和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如今他不仅收纳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而且还学会了做米糕,这让他的妈妈吴霞燕十分高兴。
  “《标准》的发布十分及时和必要,为老师也为家长指明了方向”。吴霞燕高兴地表示,作为家长,自己也会在家里多给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让他养成爱劳动的意识和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生活和劳动技能,迎江区学校推出了特色举措。
  华中路第三小学连续八年开展小学生职业体验活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分别进行环卫工、面点师、交警、教师、消防员等不同职业的体验。该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胡莹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的劳动实践教育,让学生们体验到父母的艰辛,体会到劳动的伟大和光荣,同时也为学校更好地践行《标准》及开展劳动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在依泽小学,围绕学生们日常生活技能,连续两年举办劳动技能大赛,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展示项目:一年级穿衣服扣扣子,二年级戴红领巾、系鞋带,三年级夹乒乓球,四年级垃圾分类,五年级剥蒜子,六年级穿针引线钉扣子,让每名学生都能身体力行地参加劳动。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们课后作业少了,空下来的时间该怎么办呢?这成了不少家长的疑惑。在依泽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刘芳看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各种家务劳动技能,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是对“双减”政策的有力助推。
  除了致力提升学生的生活劳动技能,迎江区不少学校还立足志愿服务,多渠道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龙狮中心小学每年都组织师生到学校附近的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四照园小学每年植树节都组织学生到校外的植树点开展植树劳动,还多次对接社区,让学生们到社区开展植树、清洁楼道等文明实践活动。
  “落实《标准》,还应打造综合素质高与专业能力强的教育团队,邀请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确保劳动教育队伍的稳定性和高质量性”。何轶文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各校劳动教师对《标准》的学习研究,指导学校积极构建包括自我劳动、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在内的劳动课程体系,将学农、学工、学商渗透在各项活动中,将劳动价值观体现在所有学科中,形成全课程渗透。
龙狮中心学校学生在社区参加劳动实践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韦玉柏、丁亚东,通讯员方迪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