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父母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的 共享同一片蓝天 《学生周刊》(中学版)微博、博客开通啦 本期导读 汉藏学子一家亲
01版:头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94期(中学版)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1年02月2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94期(中学版)  下一期
送别父母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的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落 嫙 发布日期:2011-02-21 16:55:16

  日日想,夜夜盼,父母终于在过新年时回了家,但是相聚的时光终是短暂的。过完年后,留守未成年人的父母们又要收拾行装再次踏上外出务工的路程了。
  “我爸爸年初三就已经去江阴了。”长丰县朱巷中学高二(2)班的余宗义说,“过年和老爸在一起的时间也太短了。每年他离开家的时候我一定要送他到车站的,今年也不例外。爸爸在外面都是干力气活,身体各个关节现在都落下了病,他外出的时候行李又很重,所以……”说到这,余宗义有些哽咽,他说其实父亲每次离家他都很舍不得,等送走父亲以后回家的时候就找个偏僻的小角落躲起来痛哭一场。“元宵节那天我和妈妈给爸爸打了个电话,叮嘱他别忘记吃元宵。”
  霍邱县石店职业高级中学初三(1)班的张娇今年是去父母所在的江苏宜兴过新年。正月十六就是学校开学的日子,所以当别人团聚在一起吃汤圆的时候她却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回到了家乡。“爸爸以前是在那给人开车,2009年下半年,他朋友的花盆泥厂不干了,爸爸就借了点钱把它盘下来了。因为刚刚开始起步,一天也不敢耽误,所以我只能去那边和父母一起过年了。”张娇说走的时候她抱着妈妈哭了很久,“真的不想走,我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但是又不得不回来上课。我到家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给他们打电话,让他们不必担心,我一定会好好照顾自己,在这半年好好备考的。”
  今年已经高三的李谋进是怀宁县石牌中学的学生,今年的春节对他来说是特别的。往年父母回家的都很晚,但是今年因为妈妈生病所以就提前回来了。但是相聚总是有尽头的,过了正月十五,父母离开了家。“以前每次做了错事还总是怪爸爸,抱怨他不在家里陪伴我、教育我,有时候甚至会吵架。但是现在大了,慢慢地也理解父母了。”李谋进说元宵节那天一放假他就立刻跑回家里,因为他知道不回家看看父母,下次见面又得等到一年后了。“很多同学嫌弃自己的父母管太多,可是我是连嫌弃的机会都没有。在学习之余,我会很想他们!然后打个电话,听听妈妈的唠叨,爸爸的叮咛,很温暖。”李谋进现在学习任务很重,但是他说自己会努力,争取考个好大学,相信这也是父母最想得到的回报吧。
  “爸爸,我已经大了,会照顾好自己的,经常还能帮妈妈干活呢!你一个人在外面也要好好照顾自己,现在天还有点冷,你记得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这是岳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高二的冯炎琴写给父亲的信,她的爸爸在年初八已经回到浙江继续工作了。“爸爸在工地打工,很辛苦也很危险。给他写封信希望他能注意身体。”

  2月17日是元宵佳节,合肥市庐阳区海棠街道清华社区的流动留守中小学生举行了包元宵比赛和有奖猜谜活动,该街道范围内的30多位外来务工人员带着流动留守中小学生参加了比赛,共庆元宵节。
□黄  铮 本报记者  晓  君/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