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亭城团团:“青”力护苗 守望成长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程榕娟 吕世婷 王士曼 发布日期:2022-06-17 10:44:21 |
编前语 做好广大青少年引领、关爱和服务工作,一直是滁州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暖心”行动实施以来,滁州市各级共青团组织结合实际,聚焦特殊群体,不断创新工作形式,精准服务,将需要和关爱送到广大青少年的心坎上,真正地做青年友、伴青年行。 关键词 温暖困境儿童
凤阳县:13间“梦想小屋” 圆梦困境儿童
100天可以用来做些什么?在困境儿童们波澜不惊的日常学习生活中,100天能带来哪些变化?团凤阳县委用13间崭新的“梦想小屋”来回答这个问题,明亮的房间、独立的书桌、丰富多彩的图书……困境儿童们内心渴望许久的小梦想都一一被实现。
早在去年底的助学行动中,团凤阳县委发现当地部分困境儿童的居住和学习环境比较差,甚至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小床和书桌(详见本报3月4日第七版《梦想小屋诞生记》),在调研走访后,于今年2月底为第一批13名成绩优异的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启动“筑巢育凤 为梦起航”梦想小屋改造工程。5月28日,13间“梦想小屋”改造项目全部落成,正式交付到孩子们手里。短短100天里,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告别了阴暗、陈旧、杂乱的房间,不再跟年迈的爷爷奶奶挤在一张床上,不再在昏暗的环境下读书、写字;他们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乳白色的墙面、明亮的灯光、坚实的储物柜、单独的写字桌、整洁的单人床、崭新的被褥和空调、摆放整齐的课外读物、生机勃勃的绿植等……
改造百余日
“梦想小屋”崭新亮相
交付当天,团省委副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叶征一行来到现场见证这一喜悦的时刻,并与困境儿童小陆一起写下“梦想小屋”的宣言书——胸怀梦想,脚踏实地;勉励他在以后的学习和成长中再接再厉、健康成长,早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你看,现在这里什么都不缺,有书桌有台灯,柜子里还有许多我没看过的图书,真是太棒了!”新房间里,小陆的喜悦藏也藏不住,眉梢眼角都是各种心满意足。小陆,凤阳县府城镇墙西村村民。今年10岁的他平日里最喜欢看书,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父母身体也不好,他与哥哥姐姐、父母一家五口挤在不足60平方米的老屋里,墙皮剥落,光线阴暗,生活尚有不便,更别提有自己的学习空间。“梦想小屋”装修好后,小陆高兴了许久,并第一时间将自己获得的那些奖状贴在墙上,“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以后我要争取更多的奖状”。
在红心镇另一名圆梦对象、12岁女孩小杨的家中,团凤阳县委书记王士曼在青春寄语里写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小杨接过去后在“我的宣言栏”里一笔一画地写下:好好学习,未来报效祖国,并回馈那些帮助过我的人们。的确,一路走来,小杨一家蒙受社会各界的关爱,母亲早在她儿时去世,父亲和哥哥姐姐都有智力残疾。两年前,爷爷也因车祸去世,年迈的奶奶是一家的顶梁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是小杨不敢奢求的。如今,看着窗明几净的“梦想小屋”,小杨高兴地连声向团县委、安徽凤阳玻璃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虎、春晖社工负责人刘春明等一行道谢。
当天,其他11名成绩优异的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同小陆和小杨一样,也都走进了崭新的“梦想小屋”,他们从好心人士的手里接过“小屋的宣言书”,将所有的感恩和期盼都写进小小的宣言书里。
设想变现实
共青团聚力助“青”暖人心
“2022年2月14日,我们的志愿者开始摸排家境困难的优秀学子开始,到3月27日,13间‘梦想小屋’正式开工建设,再到5月27日,13间‘梦想小屋’正式落成交付。其间,我们刚好用了100天。”王士曼掰着手指,细数着“梦想小屋”的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据其介绍,“梦想小屋”项目是团县委针对经济困难家庭无独立居住和学习环境的8岁至14岁儿童,按照一定的建设标准,通过社会化、标准化、项目化运作,依托原有住房隔断打造的舒适、独立的生活与学习空间的特色品牌项目,每个小屋内配备书桌椅、书柜、衣柜、台灯等基本用品。
短短100天里,项目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从设想到变成现实,凝聚了所有人的心血。凤阳县春晖社工负责人刘春明说:“这100天,我们在实际的交流沟通中能够切实感受到这些孩子的变化,他们有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我们去的次数多了,给他们打造‘梦想小屋’,孩子们变得愿意同我们交流了,甚至到后来每一次看到我们去,他们都很开心,眼睛里有了光。”在刘春明看来,这也正是做公益的意义所在,自己力所能及地去帮助那些有梦想、有希望的孩子一把,成人达己。
的确,这100天,是志愿者、团员青年、社会工作者与13名困境儿童逐步拉近彼此之间距离的100天;这100天,是为“梦想小屋”设计、装修、验收、布置的100天;这100天,是为13个成绩优异的孩子圆小小梦想的100天。
下一步,团县委将坚持“共筑小小屋子 共育大大梦想”的理念,联合春晖社工,继续统筹各方资源,不断扩大“梦想小屋”项目覆盖面,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进驻,动员各方力量,持续关注乡村困境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困境青少年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助力小小梦想扬帆远航。
![]() 团省委副书记叶征与小陆一起为“梦想小屋”挂牌
关键词 呵护留守青少年
琅琊区:“青春悦读+” 情暖留守青少年
“听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说,过几天,团县委的叔叔阿姨们会过来陪我们一起过生日。暑假里,还会组织我们开展研学游,想想就觉得好期待。”这个6月,对于滁州市宝山学校四年级学生小雪而言,因为“团团与你庆生辰”和即将到来的研学游,让她比往年多了一份期待、一份憧憬。
在滁州市琅琊区,像小雪这样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们缺乏情感的呵护和思想认识的引导,为了给这类留守青少年送去温暖,今年以来,团滁州市琅琊区委联合区教体局、区少工委,以及社会机构全面实施“青春悦读+”关爱计划,通过推行“1+2+3+N”让区属留守青少年享受到应有的关爱与陪伴。这其中就包括小雪口中的“团团与你庆生辰”和研学游。
“硬核”守护为留守青少年撑起关爱之伞
“留守青少年一直是我们共青团关爱和服务的对象。这几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学校留守青少年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就想着该做些什么,怎样才能把服务下沉再下沉,真正地帮助到这群特殊的孩子”。团区委书记吕世婷说。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2021年底,团区委联合其他部门对全区的留守青少年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截至去年12月份,全区共有9所学校具有不同数量规模的留守青少年。其中,滁州市宝山学校有留守青少年69名,永阳学校8名,城郊小学2名,琅琊路小学10名,三官小学7名,西涧小学14名,扬子路小学15名,第一小学6名,第五中学10名。全区父母不在身边3个月以上的留守青少年共有近150名。
“留守青少年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情感的呵护和思想认识的引导,其在个人发展中更易受到局限,相对而言,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会存在较多问题,甚至是更容易误入歧途。所以,这个群体急需政府和社会给予关心关注”。吕世婷说,大数据面前,团区委会同其他部门共同制订了“青春悦读+”关爱计划。
据吕世婷介绍,该计划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帮扶留守儿童弥补感情缺失、提高道德素养为目标,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本着“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营造良好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进一步促进学校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实现留守青少年关爱全覆盖。同时,通过实施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创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接地气的服务畅通关爱“最后一公里”
在团区委提供的活动方案中,记者看到,该项计划主要通过推行“1+2+3+N”关爱留守青少年活动,来将关爱与陪伴送到留守青少年们的身边。其中“1”为开展1年“赠书”关爱活动,由社会组织向每名留守青少年赠阅一年期的课外读物,由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负责发放到每名学生手中;“2”为开展2次“研学”志愿服务行动,在团区委的统一部署下,学校团委和少先队负责策划和组织全体留守青少年在寒暑假期间开展两次研学活动;“3”为开展3场“宣讲”活动,围绕自护教育、法治教育、红色教育等三方面,邀请相关社会组织和宣讲团针对留守青少年开展理论宣讲。
“‘青春悦读+’这个计划毕竟才实施半年,我们也在努力延伸服务的深度和宽度,这个‘N’可以是结合学校实际、留守青少年需要来开展的个性化服务”。吕世婷说,目前,大家已经端出“团团与你庆生辰”“圆梦微心愿”等关爱活动,颇受学校和学生们的喜爱。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六一儿童节,滁州市琅琊路小学的十余名儿童不仅收到了团区委叔叔阿姨送来的礼物,还圆了心底一个个小心愿。原来早在节日到来前夕,团区委就提前收集和统计好这些留守儿童的“心愿礼物”清单,在这一天及时送到他们的手上。“我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才回来,所以从来没有收到过六一儿童节的礼物,没想到我也是有人疼、有人爱的。”当天活动结束后,留守儿童小雨在日记里写下这段话。
被温暖的还有宝山学校的十多名留守青少年。今年以来,团区委联合学校每个月都会给当月过生日的留守青少年举办一次集体生日。大家围坐在一起,在美妙的生日歌中,许下生日的愿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分享生活中的小故事,这样的一幕让孩子们的心头热了起来、暖了起来。
今后,团区委将继续创新工作形式,丰富“青春悦读+”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搭建更多的桥梁,拉近并增强与青少年儿童之间的联系,用爱筑起港湾,用情守住幸福,为留守青少年送去更多关怀与温暖。
![]() “团团与你庆生辰”活动现场,小寿星高兴地接过蛋糕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通讯员吕世婷、王士曼采写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