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皖江”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10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2年06月17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107期  下一期
“春暖皖江”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丁亚东 发布日期:2022-06-17 10:46:09

安徽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就业招聘会走进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春暖皖江”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直击现场
优选放心岗 暖心送上门
  6月9日上午,2022“春暖皖江”安徽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就业系列公益招聘会在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拉开帷幕。
  本次招聘会由团省委、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青年报社、新安人才网承办。
  团省委副书记叶征、省台办副主任汪泗淇、省教育厅副厅长解平出席活动,团省委青少年发展和权益维护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失业处、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省直团工委等负责人参加活动。
  本场招聘会收到在线报名企业500多家,从中优选了80家企业参与,涵盖互联网、制造业、房地产、酒店旅游等22个行业,提供岗位320个,招聘人数近3000个,2000余名大学生进场应聘。活动现场开展了一对一简历义诊活动,通过面对面交流,提升就业技能,提振就业信心。该招聘会前期,团省委在“安徽共青团”微信公众号专门设置了线上就业招聘专栏和就业政策宣传栏,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就业招聘专栏吸引近1万家企业提供岗位1.6万余个,浏览量超10万余次,简历投递量2万余次。
  2022“春暖皖江”安徽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就业系列招聘会是团省委进一步落实全国稳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及全省稳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推进暖民心十大行动,推深做实党史学习教育“我为青年做件事”工作要求的具体实践。2004年至今,团省委已连续19年举办服务青年就业系列招聘会,累计组织3万家企业提供岗位13万余个。如今,该招聘会已成为共青团组织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的重要品牌工作,获得了省内高校毕业生的一致好评。
  接下来,团省委将紧紧围绕高校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青年等重要群体,落实团干部点对点帮扶就业机制,开展“春暖皖江”服务、千校万岗、扬帆计划、西部计划志愿者等活动,深化就业指导、就业招聘、就业实践等工作,进一步推动项目助就业、培训促就业、创业带就业,全方位服务青年高质量就业。

大学生在看招聘信息
大学生在招聘单位应聘
大学生在招聘单位应聘

人物访谈
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高校毕业生就业
访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招就办副主任安庆标
  记者:6月9日,2022“春暖皖江”安徽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就业系列招聘会在贵校举办,请您围绕该专场招聘会谈谈个人感受和体会。
  安庆标:“春暖皖江”安徽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就业系列公益招聘会活动是安徽共青团组织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的重要品牌工作。聚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大力宣传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加强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的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帮助青年解决就业难题,有序引导组织青年平稳就业。同时,招聘会搭建了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的交流平台,对解决企业招人难题、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都有促进作用,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
  记者:今年,贵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安庆标:今年以来,我校围绕“千方百计拓岗位 攻坚克难促就业”主题,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就业工作,出台《学院“双困”毕业生就业包保制度实施办法》《学院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下沉基层,调研二级学院就业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就业工作面临问题,部署落实举措,建立了学院就业帮扶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了“就业促进周”“百日冲刺”“毕业生线上线下双选会”等系列活动,大力宣传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学校官微集中推送就业公益直播课、就业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同时,为落实落细团中央“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各项工作部署,充分发挥校团委在学生就业中的促进作用,学校开展了“团团促就业”行动,分阶段分类型邀请校友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来校招聘等活动,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化能力。
  记者:结合今年就业的情况,您是如何看待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
  安庆标:在疫情在国内出现反复的背景下,2022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从个人方面来讲,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社会方面来讲,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高等教育本身来讲,关系到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建立就业反馈机制,高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市场需求办学的指导思想,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使就业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坚持正确导向,完善政策,使大学生就业工作向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
  记者:您对今年即将毕业还在求职找工作的毕业生们的建议是什么?
  对于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可能还会处于一个迷茫期,对于自身的各方面认识都不是很足,对于找什么样的工作也很迷惘。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先认清现在的自己有什么样的能力、有什么样的喜好,自身对于这份工作是否有兴趣,如果有兴趣就算苦一点、累一点,相信也可以坚持下来。
  无论如何,不要在家待业。当代大学生应该有对父母养育的报恩之情,对国家的家国担当之责。就业成就人生,自己永远应当是求职就业最大的驱动力。
  记者:今后,贵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打算做出哪些新的尝试?
  安庆标:我校正全力以赴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锤炼学生的素质,以适应企业高标准的用人要求。另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程训练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从入学就制订职业规划,并为学生提前提供就业指导。只有毕业生的出口畅通无阻,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每年的招生才会更好。建立以发展为主题、创新为动力、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核心、人员培训为主要途径,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更高的就业机会,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
与会领导巡视招聘会现场

 
就业直通车
一场就业的及时雨
  “今年找工作真的感觉很难,前段时间因为受疫情管控的影响,在学校里,很多招聘会也没有办法参加或者去面试,所幸在共青团公众号看到这次招聘会的信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今天的招聘会,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企业来学校招人,我也很顺利获得了就业机会”。6月9日,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学生陈雨莲激动地告诉记者,她通过该场校园专场招聘会在毕业前顺利找到了工作。
  陈雨莲告诉记者,她是从今年5月中旬开始准备找工作的。在参加此次招聘会之前,也尝试了在一些线上互联网求职平台投递简历找过工作,但是因为各方面原因,很多都没有结果。在陈雨莲心中,一直梦想着毕业后能找到一份与自己现在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工作,所以在5月底的时候,陈雨莲自己去了位于合肥市政务区置地广场的一家园林设计公司面试。这家公司对相关专业的技能性要求比较高,但是因为自己才即将毕业,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自己目前相关的技术水平离企业要求的还有点差距。
  这是陈雨莲第一次参加线下求职面试,也就是这次“碰壁”的经历也让陈雨莲下定决心要完善自己的简历,多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现场,陈雨莲通过与各家公司HR面对面地交流,对自己未来就业更加有信心了。现在,她初步确定了开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浙江城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这两家意向企业。
  该次校园招聘会现场,参加的80家企业涵盖互联网、制造业、房地产、酒店旅游等22个行业,提供岗位320个,招聘人数近3000个,2000余名大学生进场应聘。这些企业人事负责人纷纷表示,参加这种校园集中招聘对于企业招聘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也抽出大量的岗位提供给今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这次招聘会,我们公司收到了很多学生投递的简历。今年,我们公司计划招20名应届大学生,这个数量相比往年还有所上升。对于这些刚毕业的学生,我们公司会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特长进行合适的岗位匹配,为他们提供完善的发展通道。”安徽申泽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人事经理王婧说。
  合肥统一企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台资企业,这次也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我们公司今年计划招应届大学生100至150人,这些岗位大多不限制专业,包括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领域,同时,我们会提供完善的福利待遇。”现场负责招聘咨询的人力资源专员陈女士表示。
  “平时,学生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跟外面接触的机会很少。而且线下招聘也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了解,对于学生求职来说也更安全。这次安徽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就业系列招聘会在我校举办,这种送上门来的岗位对促进我们今年的毕业生就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负责人赵龙彪如是说。
招聘会现场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丁亚东采写
       □配文图片由本报记者傅军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