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东乡村娃 乐享农耕农趣
05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10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2年06月15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106期  下一期
颍东乡村娃 乐享农耕农趣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晓梅 姜亚辉 王少军等 发布日期:2022-06-15 10:55:06

  编者按  在校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里种植蔬菜,去桃园里摘桃子,在厨艺坊里一试身手,到铁匠铺感受传统匠人的辛劳……阜阳市颍东区各学校应时应节、就地取材,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让学生们从小养成知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习惯。



喜闻乐见的劳动基地
  “我虽然是农村孩子,但是对种地一点也不了解,自从学校开设了劳动实践课,我学会了种番茄、生菜,虽然劳动很累,但我特别开心。”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二学区闸南小学四(3)班学生张晶晶说。
  插花镇二学区中心学校立足学校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推动劳动教育与德育相融合。
 挖坑、翻土、栽苗、覆土、浇水,铲子锄头齐上阵……火热的劳动景象不是在田间地头,而是在闸南小学的校园里。学校因地制宜将课堂搬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校园内为学生们开辟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助力学生成长。
学校以年级为单位划分劳动实践田,每班均有一块责任田用来种植四季常见蔬菜瓜果。春耕时节,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们亲自参与种植,为农作物松土、施肥、浇水,在劳动实践中认识各种蔬菜。
  各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交由各班学生自主管理,让学生成为劳动基地的主人。
  闸南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刘灿说:“每周学生们都会下田干活,打理班级的责任田,并记录农作物生长过程,从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学生们掌握了科学种植的本领,还收获了累累硕果,体会到农耕的辛苦和乐趣。”
  “麦晒忙,种花生”。芒种期间是种植夏花生最好的时间,为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赵店学校星期三的劳动课上,校长李杰省正带领着学生们种花生。
  “要预留好苗的间距,每两粒花生放在一个坑里,这样长出来的花生苗才不拥挤,也不稀疏,不会影响花生正常生长,也不会浪费土地……”李杰省为学生们讲解种植花生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学生们认真地听着,在老师的帮助下有模有样地干起来,选种、松土、锄草、播种、施肥等,每个步骤学生们都做到一丝不苟。脸上、手上、脚上沾满泥土,额头上全是汗,学生们脸上却洋溢着欢快的笑容。据悉,赵店学校还将劳动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学生每天做一次家务,每天做一次班集体值日,每周上一次劳动实践课,每月组织一次校外劳动实践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劳动技能小竞赛。
  为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朱集小学开展端午节系列活动。放学后,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一起学包粽子、做香包,学生们亲自参与、亲手制作,让整个过程变得有滋有味,温馨的氛围中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的温暖。
  “学校将持续把劳动教育延伸到劳动实践课中,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插花镇二学区中心学校校长李占强说。

劳动基地

桃园里的“采摘乐”
  6月7日上午,阜阳市颍东区杨楼孜镇中心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里,迎来了汤沟小学的一群少先队员。他们兵分三路,一路打扫环境卫生,一路清理黄瓜地里的杂草,一路给已经开出紫色花儿的茄子施肥。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说着、干着、笑着,葱绿的菜园里洋溢着学生们欢乐的笑声。
  据中心学校校长王韶乾介绍:“自‘双减’文件下发以来,经中心学校会议多次讨论,利用镇内资源筹划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021年的9月开始筹划实施,分别有鱼塘、种植园、四季小厨房、桃园等多个劳动体验场所,在中心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辖区内中小学的学生可以到基地进行参观劳动。”
  “老师,都说拔草要除根,我这样一棵一棵地拔可不可以?”在黄瓜地里除草的学生龚动怡问身边的老师王艳峰。“连根拔草,这样最好。对于根扎得深的,可以用小锄头铲,同样起到‘净化’黄瓜生长环境的作用”“同学们请看,先在距离茄子六七厘米左右的地方挖一下小洞,并把约一汤匙的有机肥放入,然后封上土即可”。王校长一边做一边给学生示范。学生们真是心灵手巧,听了老师的讲解,很快地给这些紫色的“小可爱”输送了“营养”。
  结束了劳动体验环节,到了品尝劳动果实的时刻。“同学们,可以去桃园采摘桃子了,一定注意安全!”老师一声令下,学生们像欢快的小鸟飞向桃园,寻找属于他们的快乐。
  “李思桐,这个最大,我要扶着你的肩膀,踮起脚尖把它摘下来”。话音刚落,一个又红又大的桃子被李欣怡捧在手中。“上面的那个我来”。弹跳能力强的张子翔一蹦多高摘下了头顶上的大蜜桃……
  劳动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劳动收获了果实的甜蜜。品尝着亲手摘下的鲜亮的红蜜桃,笑意写在脸上,甘甜充满了心房。杨楼孜镇中心学校的这一做法正是落实教育部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体现,真正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厨房体验生活、学会生活。

开心摘桃子

铁匠铺来了一群少年郎
  近日,阜阳市颍东区口孜镇中心小学41名三年级学生,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的情况下,来到口孜镇上的两家打铁铺,亲身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不易,感受工匠精神。
  学生们在带队老师张坤的带领下,首先来到了镇上的吕氏打铁铺,看到铁架上排列整齐的各种工具,学生们充满好奇与兴奋,小心翼翼地拿起,仔细观察,并请教正在打铁的吕师傅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
  接着,学生们来到打铁现场,观看打铁过程。风箱拉起,火苗直蹿,铁料烧红,吕师傅用火钳快速将烧红的铁料夹至大铁墩上,吕师傅和妻子一边喊着号子,一边不停地捶打起来,配合是那么默契。
  “真是太厉害了,我只在电视上看过,好想动手试试看呀!”学生许梦强兴奋地喊道。在吕师傅的指导下,许梦强双手紧握大锤,用力地举起来……在尝试了捶打之后,许梦强气喘吁吁地说:“看着容易,没想到那么难,太重啦,真是佩服铁匠的体力和毅力!”
  张坤借机告诉学生们:“人生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打铁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原始锻造工艺。吕师傅和妻子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铁的性能却了如指掌。铁厚,就重锤;铁薄,则轻敲。制作的农用工具没有图纸与设计,心中自有尺寸。他们把一块普通的铁,经过烧熔、锻打、冷锤、淬火、砂磨等流程,变成一把把有型的锄头、爪钩、铁铲等,付出多少的心血与汗水,再苦再累,他们没有退却,坚守是毅力的最高境界,劳动是最光荣的,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据介绍,打铁匠吕新峰15岁时就跟随父亲和大伯学习打铁,25岁时与妻子王芬婷结婚,婚后在该镇老街上开了一家打铁铺。
  26年来,老街上的打铁铺由原来的十几家到如今只剩两家,赚的钱越来越少,但两人依然坚守着。吕新峰说,祖辈留下来的手艺,不能说丢就丢。
  据悉,不久前,吕师傅和妻子被阜阳市知识产权协会授予“阜阳最美100个优秀手艺守护人”称号,此举旨在让更多人感受到地方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守住手艺,守护文化。
  随后,学生们又来到隔壁焦氏铁匠铺,据了解,焦氏打铁已传承了四代,正是这一代代匠人的坚守,才让工匠精神得以传承。焦师傅的妻子向学生们介绍,打制一件铁具,至少要经过五六道工序:选料、加温、看火候、捶打、淬火、磨口等,只要一道工序出了差错,就得返工。夫妻俩每天早上6时就会开始一天的忙碌。
  该校校长李松德告诉记者,现在农村孩子的成长环境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想改变的是,让孩子们不再有“劳动低人一等”的思想。这次让学生们走进打铁铺,就是让他们切身体验一下劳动的艰辛,感受吕师傅作为阜阳市100个最美守艺人的荣耀,让学生们返璞归真,通过真实的劳动体验,启智润心、立德树人。

学打铁

劳动课上赛厨艺
  近日,在阜阳市颍东区袁寨镇中心学校,记者见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劳动厨艺课。
  在该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内各种时令蔬菜水果长势喜人,八(5)班学生们正在基地里上劳动实践课。学生们提着竹篮,有序地采摘蚕豆、生菜、蒜瓣和大葱等蔬菜,这些新鲜的食材将在“学生厨艺坊”中变成美味。
接下来,八(5)班学生们在老师肖娟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食堂内的“学生厨艺坊”。学生们齐上阵,择菜、洗菜,剥蚕豆。
  很快,案板上各类食材已经准备好,除了肉丝等,葱、生菜、蚕豆、萝卜等都是学生们刚采摘下来的。厨艺课正式开始前,王梦洁和李开心两名学生,作为“厨师”代表,一较厨艺高下,分别做“最后准备”:蚕豆剥皮洗净,鸡蛋打碎搅匀,萝卜被娴熟地切成片状……
  十分钟后,随着肖娟一声“开始”,两名学生打开电磁炉,挥舞起锅铲现场开炒。不一会儿工夫,蚕豆炒鸡蛋、萝卜炒肉丝两盘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便端上了餐桌。
  美味上桌,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眼前的菜肴,让同学之间多了一分亲切、多了一分情感,大家各自拿来碗筷盛好米饭,就着刚刚做好的菜肴一边品尝、一边点评,总结经验。
  在厨艺课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厨艺,更是悟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劳动真谛,“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也悄悄地在学生们心里扎了根。
  “让学生们在学习之余走进厨房,掌握生活技能,非常有意义。”肖娟说,虽然中心学校里的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但实际上他们大都没怎么做过家务,更别提炒菜做饭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台后,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食堂里设置了“学生厨艺坊”,以每班每周一堂厨艺课的形式,引导学生们学会做饭、爱上劳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实际上,早在教育部相关文件出台前,如何引导学生们爱上劳动,袁寨中心学校已经实施了多项举措。在校园附近设置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就是其中之一。
  袁寨中心学校校本部负责人程丰推开操场围墙的一处小门,一片郁郁葱葱的菜地出现在记者眼前。这片位于麦田中的菜地占地大约1.5亩,被均分为21块,除了两块地属于教师示范田,其余都被“承包”给全校19个班,分别种上了辣椒、生菜、葱等二十多种蔬菜。
  程丰告诉记者,这块劳动实践基地建成于去年6月,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学习之余,走进田间,体验劳动。“通过组织农业体验劳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耕地、播种、除草、浇水、施肥、收获的全过程,体会生活不易,学会对父母感恩”。
  教育部相关文件出台后,这块实践基地的功能又得以延伸,成为厨艺课堂食材的主要来源。程丰说,学生们亲手采摘,下厨做饭,在汗水挥洒的劳动中,收获到了在课本上体会不到的成长快乐。

展示厨艺

□本版稿件由李晓梅、姜亚辉、王少军、李怀萍、王卫东,本报记者徐徐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