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在合肥市文化馆举办的第十七届新春文化庙上,老少同乐,热闹非凡。各种不同的文艺表演、绝活展示,让百姓们过足了眼瘾。这其中在非遗展示厅内陈列的各项非遗作品以及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的一个个绝活成了庙会上最闪亮的焦点。那么在不同的年代,以不同方式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人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之间都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情缘,让我们去听个究竟。
伴着童年记忆,守候糖画三十载
讲述:韩有振(街头糖画艺人)
我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1987年时,在父母眼里,我只是个小男孩,文化程度不高,没考上学校,成天无所事事地四处晃悠。记得那时候搅糖稀、画糖画,是我们这深巷子老胡同里孩子们最欢喜的。那时街头巷尾制作糖画的老师傅还有几个,他们一眨眼功夫就能整出个花鸟鱼虫的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惹得围观的大人、小孩拍手叫绝。
糖画以糖为材料,制作时以勺子为“笔”、糖稀为“墨”,在绘制造型时,师傅的手上功夫是塑造造型的关键。一把勺子、一把铲刀、一口铁锅、一只煤炉就着一块大理石板搭成的台子就是老师傅每天出门必带的家伙。待行当摆放妥当,他们先将白糖和饴糖倒在锅里用文火熬制,熬到糖汁可以牵丝时便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形成造型。然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一幅完整生动的糖画就完成了。
记得那时物价很低,大米才0.14元500克,糖画卖两角钱一个,总能吸引甘愿排很长队购买的老百姓。看到此景,我寻思着学会了糖画或许我也可以赚钱养家。为了省去拜师学艺那些麻烦事,我决定自学成才。于是,每天一大早我就跟着巷子里的老师傅到街头或是公园旁练摊,安静地蹲在一旁“偷学”技艺。那时很多有手艺的师傅是不轻易收徒弟的,在外展现绝活时也很警惕有人偷学。多亏那时我脑子比较灵活,分别跟着几个不同的老师傅学。先后学会了蝴蝶、小鸟、公鸡、鱼、龙和凤凰等六个造型,后来我就自己在家琢磨其他造型。
1996年冬天,因为糖画我还意外地收获了爱情和婚姻。记得第一次与她邂逅是在合肥逍遥津公园门口。那天,我一如往日地练摊制作糖画,在公园里游玩的她主动和我搭讪,问了我许多有关制作糖画的学问。“我是被你制作糖画的认真劲吸引的。”结婚当天,老婆说出了她爱上我的真相。这样说来,我还真的要感谢糖画,给了我今天这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伴着童年美好珍贵的记忆,我制作糖画一眨眼都过去30年了。我也算亲眼目睹了合肥糖画技艺的兴衰过程。以前合肥的糖画市场很好,制作糖画的师傅受人尊敬,可渐渐地这门技艺冷淡了。童年和我一起在街头练摊的人现在大多早已经改行或是带着技艺去外省谋生了,只有我还守着合肥、守着糖画独自享受其中难以言表的乐趣。几个去了北京等大城市做糖画的朋友曾劝我前往,说在合肥卖3元钱的糖画在那儿可以卖到10元或20元。我没去,也说不上什么原因,就是感觉我做这事不仅仅是为了钱。也曾想过让儿子继承这门手艺,可他对这个毫无兴趣。儿子说,打什么工都比我这卖糖画赚钱。为此,我和儿子还曾有过矛盾和争执,可是他不愿意我也没辙,不能逼他。我也想过教教亲戚家的孩子,为的是不想让这门技艺遗失,可因为糖画与其他的手艺不同,属于高温作业容易烫伤,我的想法至今还没能实现。如果说我对糖画有遗憾,那就是没能找到接班人,尽到传承义务。
传统绝活与现代谋生的尴尬
讲述:王 剑(民间蛋雕艺人)
初中毕业,自幼喜欢画画和篆刻的我便开始尝试在木头和石头上雕刻或画画。由于取材不便,最终郁闷地放弃了。直到1994年的一天,看到老婆在厨房将许多鸡蛋壳扔进垃圾桶,立刻激发了我的灵感。“如果我将鸡蛋壳利用起来,在上面画画、雕刻那不也可以吗?”怀着这样的想法,我不断找来鸡蛋尝试,但总不慎地将蛋壳弄破。反复操作失利之下,家人都说我的做法很荒唐,“想在不到一毫米厚的鸡蛋壳上玩雕刻怎么可能呢?”可倔强的我一旦认定了就不会放弃。苦心练习了一个多月后,我慢慢找到了感觉,也找到了信心。
除了在鸡蛋壳上画画,我开始尝试在蛋壳上雕刻。因为蛋壳很薄,所以雕刻时指头的力度十分关键。想雕出好作品,不仅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还需要耐心和细心。与其他蛋雕艺人不同,我没有专业的工具,唯有一支铅笔、一块橡皮擦和一枚刀片。对于我说,越简单的东西越能吸引我。我摒弃那些繁琐的工具,只用纯手工制作,这样的作品最能代表我自己的特色。
我不是一名专业的艺术工作者,但我始终相信勤能补拙。有时雕刻一个作品需要十几个小时,我右手的食指磨出水泡是常有的事情,可当看见自己辛勤劳动出的成果,心情十分高兴。除了绘画和雕刻,我还琢磨蛋雕的保存方法。比如当作品雕刻完成后,抽空鸡蛋里的内容物,然后将防腐剂研成末注入蛋壳内,再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就以保证蛋壳不褪色,还能达到坚固蛋壳的效果。去年我的作品《鲤鱼》雕出了鱼在水里游的逼真效果。整整12个小时雕刻下来,我意识到自己对蛋雕的喜爱。如今我每天都做蛋雕。16年过去了,蛋雕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了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身边的人称我为“蛋壳上的舞者”,听着像是富丽堂皇的花冠。可没人真正了解当传统工艺遭遇时代发展遗弃时民间艺人不被理解、苟延残喘的尴尬。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艺人们开始笑脸相迎地叫卖自己的作品,开始学着在市场中同顾客讨价还价,开始习惯将艺术品廉价地卖给不懂欣赏的人们……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退出了这个队伍另谋出路。曾几何时,我将自己费心费力连续几天完成的蛋雕作品丢弃,因为我无法从蛋雕作品中获取女儿的奶粉钱和家人的生活费。或许这就是除了蛋雕艺人我还是上海铁路局合肥机务段的火车司机的原因。我庆幸自己有份稳定的工作可以养家糊口,这样我才能安心地将蛋雕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比起那些因为生活拮据、不得不出卖技艺的艺人来说,我已经很幸运了。
保护非遗文化,应该从我做起
讲述:李心洁(儿童中级面塑班学员)
去年暑假从山西老家回合肥,我吵着让爸爸给我报名“武郎面塑”培训班。在山西的时候,我看见爷爷、奶奶、叔叔、婶婶都会捏面塑,觉得特别有意思。爷爷还告诉我“面塑是中国一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工艺,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因为爷爷一番话,我对面塑的兴趣更浓了。在我的脑袋里,想着面塑应该同剪纸还有皮影戏之类一样,很有神秘感,而且必然是乐趣无穷。
2010年8月3日,当我正式踏进面塑培训班的第一天,我看到合肥面塑艺人武建付的工作室里陈列着各式各样妙趣横生的面塑形象,觉得特别神奇。“哇,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历史人物,还有《西游记》里的众生相。太棒了”。我完全被面塑吸引。我决定要好好学习这项了不起的民间手工艺。
培训之前,爸爸就有交代:“学习面塑就应该像背诵《三字经》、《弟子规》一样,要严肃对待,不可以像学习书法和舞蹈那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牢记了爸爸的话,我决心要比其他小朋友学得更用心。发酵揉匀后的面粉或者糯米粉,在老师的捏、搓、揉、掀后再经过专业塑刀的点、切、刻、划后很快就有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我尝试着将面团揉圆后开始下刀,可不懂力度的我将原本平整的面团弄得乱七八糟。“怎么这么难啊?”可我不想轻易放弃,于是,我决定先安静地观察老师操作的步骤。老师的手法很专业、很熟练,但是我对自己也很有信心。一连二十多天,我每天都很认真地听讲、观察、试验。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实际上做起来工序很复杂、手艺也很精湛,这不由地让我佩服中国老百姓的聪明与智慧。
短暂的培训结束前,老师让我们回家准备一份作业,完成一份面塑作品。我很用心地捏制了卡通机器猫的形象。爸爸、妈妈和老师看了都很满意,夸我完成得很好,我很开心。开学后,我还捏制了很多面塑送给班上的同学。大家都对我很快就学会的技艺出作品感到不可思议。记得开学后,我还在一篇语文作文里讲述了我学习面塑的经历,老师看了很认同我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重与热爱。
这个寒假我在新华书店看书时,了解到我国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破坏、不断流失的知识,我很难过。我知道,不仅仅是面塑,还有民间剪纸、铁画、民间刺绣等,他们真的很受人们喜爱。我希望更多的小朋友能和我一起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努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