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永是共青人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史兆军 发布日期:2022-05-06 15:58:57 |
□史兆军(阜阳市房屋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曾任团太和县委书记) 楔 子
4月17日,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日,我刚从新冠防疫一线工作解封撤回,恰此时,安徽青年报社阜阳记者站站长杨益军打来电话,告知《安徽青年报》拟出版《庆祝建团100周年特刊》,特约我作为一名老团干撰文添篇,受宠若惊、备感信任之余,我欣然答应。放下电话,我的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共青团岗的青葱岁月,虽然我离开团岗已12载,但共青团的印记早已刻进脑海,共青团的情结虽历经沧桑,却愈加醇冽。一幕幕、一件件、一篇篇,共青团的工作、共青团的人和事,青春的身影、青春的篇章,如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亲切如昨。
咱是共青人
我是1994年4月开始任太和县郭庙乡团委书记,1997年11月调入团县委工作,先后任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副书记、书记。在共青团的岗位上,我工作了17年,可以说,人生中最好的年华、青春中最美的岁月,见证了我在共青团岗位的每一个足迹和每一点进步。
共青团是“清水衙门”,一无钱二无权,清静清贫,但不清闲,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正适合我,我所孜孜以求的就是这一份清醒清白,扎扎实实工作、干干净净做人、平平常常生活。心无挂碍,目无诱惑,一意工作,无米之炊咱也做得。2003年,我立足太和县全国书画艺术之乡的人文优势,成功举办太和县“农行杯”书画助学活动,首开太和书画助学之先河,活动广邀全国书画名家参加,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晓给予关注,百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受惠。2005年,针对农村留守家庭多、留守儿童问题突出,我创意开展“为留守孩子搭建心灵金桥”活动,采取建立档案、结对帮扶、设立心理咨询室等八项措施,率先开展关爱留守未成年人工作,把工作难点、热点抓成了工作亮点,在全省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推进大会上做经验交流发言。2006年,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策划开展“共青书屋”捐建活动,发动全县共青团员、少先队员捐献图书,捐建了安徽省第一家新农村“共青书屋”,时任中国书协主席张海欣然题名,时任团省委副书记张永到场揭牌,《中国青年报》给予报道,被团省委在全省推广,写入共青团安徽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纳入《2008~2012年安徽省共青团工作规划》。
共青团岗位对我来说,不止于工作锻炼和摸索实践,也有总结分析和思考探索,我先后为《安徽青年报》《安徽团讯》撰文《浅谈共青团的岗位优势》《浅谈团县委工作的开展》《浅谈团干部抓“点”工作艺术》《关于区域化推进团建工作的思考》《太和县“共青书屋”活动创意》《我的助学情结》等篇,用文字记录下了我对共青团工作的所思所想、所行所做,现在读来想来,还真是非常有意义。
我热爱团岗,是共青团给了我平台,使我有所作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接轨。我感谢团岗,共青团不仅使我充实快乐、心态永远年轻,更给予我很高荣誉:团阜阳市委委员、省优秀团干部,省十、十一、十二次团代会代表,直至共青团十六大全国代表。我对共青团一直充满深厚的感情,始终怀着拳拳的敬意,我深知是共青团培养了我、锻炼了我,咱是共青人。
难忘共青人
团岗17载,我之青葱,一如白纸,正方可写可塑。我十分之庆幸,初入团岗,即为正始正道正途,得遇太多共青团的好领导、老前辈和团内良师知己诤友,因年龄相当、志气相投、工作相通,有共同语言,绝少世俗杂念,所以一见投机、相见恨晚,乃至无话不谈,学到许多做人做事之道理,此除共青团绝无仅有。
2005年,时任团省委书记方春明到太和县调研,称赞太和共青团工作善于在平静的水面弄出浪花。之后,方书记还专门给我打来电话,鼓励我努力工作。由此可见共青团务实平等、重视基层之良好工作作风。当然,安徽共青团会风文风之良好传承,也颇值得称道。到现在我还清晰记得,2006年,时任团省委书记王宏在团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的一段讲话:“团的工作可以干得有声有色,也可以干得平平淡淡;可以干得紧紧张张,也可以干得松松垮垮。有没有激情、在不在状态,效果大不一样。”讲得非常实在、一针见血,对基层团组织和年轻干部具有醍醐灌顶的作用,于我来说,虽已转岗五六个部门,依然受益无穷。
在共青团工作期间,我是安徽青年报社之常客,报社至交好友很多,时任社长韩阳是我书画道友、忘年莫逆之交;现任社长汪小雅,当时我曾斗胆向他请教过新闻写作和“红学”知识。报社上下对我关照关爱有加,《安徽青年报》曾专门报道太和共青团工作,我也时常有“豆腐块”在《安徽青年报》上发表。
回望共青团,一路走来,有辛苦付出和工作上的诸多收获,但更为难得的是机缘巧合,与诸多共青团“高人”为伍,收获满满的都是正能量,没有误导人生、误入歧途。我个人认为,对年轻人来说,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永是共青人
2010年12月,组织宣布我调离团岗,转岗到乡镇工作。当时,我是多么的依依不舍,我与团县委的年轻同事订了个10年“君子之约”,10年之后,我们虽不在团岗,但要不负共青团的培养,每个人都要有所成就。2020年,我们相聚,大家基本上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共青团的凝聚力、影响力不因时间而松懈,反而愈久愈加强。
我离开团岗,先后在乡镇、县直、市直多个部门工作,但每到一个单位,我都对年轻人高看一眼、厚爱十分,对年轻人和青年工作充满感情,始终报以欣赏、给以关心,像当年团内领导前辈关心呵护我一样,尊重、支持、照顾年轻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当然我也从年轻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收获很多友谊。
2021年10月,团阜阳市委举办全市优秀基层团干部培训班,邀我交流共青团工作心得,我认认真真作了准备,专门做了PPT课件,以《珍惜团岗,健康成长》为题,作了近两个小时的报告。只要共青团有需要、有号召,作为老团干我随时报到,第一时间赶到!2021年12月,团阜阳市委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我有幸作为特邀代表,当大会开幕、团歌奏响“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面对鲜艳的团旗和久违的团徽,我激动不已。那一刻,我明白,我的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共青团,我永是共青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适值建团100周年,作为一名老团干,对共青团百年华诞和党的二十大最好的献礼,就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追求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