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师范大学:夯实“三大平台” 培育时代新人
C9版:庆祝建团100周年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09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2年05月06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093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版面导航  ■本版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庆师范大学:夯实“三大平台” 培育时代新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方 蓬 发布日期:2022-05-06 15:23:59

 

安庆师范大学邓石如书法班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三个导向 

实践育人激发青年担当
 
  听讲解、访人物、做支教、广调研,2021年暑期,安庆师范大学700余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分赴安徽、江苏、江西、山东、陕西、河北等地,他们或重走红色足迹、对话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开启“红色追光之旅”;或深入群众家中和田间地头开展微宣讲;或以书言志、以画寄情、以声抒意,为乡村的孩子们开启多彩文化之窗;或坚持需求导向,紧贴地区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社会建设躬身实践调研、踏实为民解忧。学生们干得热火朝天,在学校举办的“实践归来话成长”主题分享中,学生们也纷纷表示“很有收获”。
  像这样“学、讲、展、做”丰富、立体、沉浸的“三下乡”活动,安庆师范大学已经持续开展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来,全校10余万名师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地方开展各类培训,覆盖4万余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0余万份;开展宣讲2000余场;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2000余人;为地方捐款、捐物累计价值30余万元;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近万份;在国家级媒体上发表稿件1000余篇,省市级媒体发稿4000余篇,QQ、微博、微信宣传1万余篇。学校18次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广大青年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这一“实践育人”重要阵地,成立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每年单设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在具体工作谋划时,始终坚持“三个导向”:
  价值导向即勤学笃行结合,让思想引领深入治学实践。“百校千支”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是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专项活动,由党委学工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命题、设计,各学院辅导员带队组织,在实践活动中将思政课所学知识有机融入,协同推进思政教育、思政课建设和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在社会调查和服务群众中做到知行合一。
  需求导向即“地方团委开单子,大学团委来服务”。2019年,校团委创新采用社会征集和校内申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返家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开展“校地合作”,根据地方需求组织团队,为地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校团委与实践地强化基地建设,做到合作不断档、服务不断线。
  创新导向即在调研中挖掘现实价值,促发创新实践。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帮助学生将“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形成理论成果,持续发挥社会实践的后续育人作用,为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打好基础和“前战”。
  二十多年来,一届届青年学生通过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社会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第三届草地音乐节
剪纸俱乐部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面向人人
涵育有德有信文化场域
 
  推进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面向人人”的立体式美育格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四个回归”的重要路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健全人格有着重大意义。一直以来,该校团委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导学生们在“美”的体验中受教育。
  育人探索,打造安庆师大版“百家讲坛”:鲍鹏山、莫砺锋、葛剑雄、戴建业、张宏杰、胡阿祥、钟振振、方锦龙、焦波……近3年时间,近20位著名学者、艺术家相继做客安庆师范大学,他们中很多是央视“百家讲坛”的主讲嘉宾。当这些曾经只在电视、网络、书本上见过的名家真正走进学校,走到学生们身边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高品质、全方位、有影响、能普及、要生动”是学校敬敷大讲堂活动的定位。高品质,是指讲座质量要高;全方位,是指所邀请的名家覆盖文化艺术科学教育等领域;有影响,是指邀请的嘉宾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能够吸引师生参与;能普及,是指做通识教育,不做艰深的学术探讨;要生动,是指主讲嘉宾要能讲、会讲。开办这样的“高端”讲堂,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各个领域的大家、名家生动的通识性讲座,提升学生素养、拓展眼界、激发兴趣、进德修业。
  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每场敬敷大讲堂开讲前,校团委都会通过学校官方微信、抖音等平台进行宣传,还会购买主讲嘉宾的著作,学生们可以通过平台评论、现场交流等方式获得图书,并拿到嘉宾签名。每次大讲堂开展后,学生处会举办征文活动,对讲堂效果进行检验。为解决活动现场“一座难求”的难题,讲堂还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惠及更多观众,每次直播观众达10万余人次。
  学生带学生,“玩”转艺术:唱黄梅戏、刻木雕、编中国结、手工扎染、微生物画,这些趣味十足、品类多样的艺术俱乐部非常受欢迎,自2019年首期公共艺术俱乐部开班建设以来,累计超万名学生参加了俱乐部实践学习。
  为破解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困境,2018年底,学校全面摸排了在校学生的艺术专长,并从中遴选了一批在某一方面具有专长且水平较高的学生,聘请他们担任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俱乐部的指导教师,通过“以生带生”的方式,开启了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学校修订了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从2019 级学生开始,学生需修满公共艺术教育3个学分方可毕业,理论学习与实践研习分别为2学分、1学分;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校团委)主持制定《安庆师范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实施方案》,对课程建设、目标方向、俱乐部管理、学分计算等内容做出规定,从制度到实践上为推行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保障。学校还为艺术俱乐部提供教学场地与教学器材;将每天下午的第四、五节课作为固定教学时间,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并进行常态化考勤。学生指导教师和俱乐部学员的“教与学”都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进行过程化管理,考核合格可获得相应学时与学分。对从事教学的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给予一定经费补贴。
  经过几年的运行,公共艺术教育俱乐部不仅让万余名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欣赏美,还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力量“创造美”,他们参与或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有品位和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展示艺术学习成果。同时,学校引导学生将艺术成果进行转化,如《秉初心传承汉服文化,借网络做强同袍服饰——安庆同袍服饰有限公司》获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九届“挑战杯·中国联通”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安徽省特等奖;《“短视频+非遗传承”助力安庆乡村振兴》获得第九届“挑战杯·中国联通”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
  公共艺术教育俱乐部开办四年来,先后被“学习强国”、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在线等多家媒体报道。在科研方面,省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学-练-演-赛”四位一体的本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顺利结题,并获“优秀”等次;“‘以生带生’: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俱乐部的实践探索”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你创作我搭台,原创作品展风采:根据革命烈士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改编的话剧《王步文》《邓稼先夫妇》《信念》,庆祝建党百年主题黄梅大鼓《百年华章》、诗朗诵《同心共筑中国梦》、歌曲《杜鹃花儿开》,励志歌曲《我们都是志愿者》《萤火虫》、诗朗诵《我是一名媒体人》《我们的青年时代》、舞蹈《共饮长江水》等一批主题鲜明、思想教育意义深刻的作品在校内外舞台绽放;学生原创文学作品《季节风》三十周年文集、大学生白鲸文学社原创诗集《驾鱼而歌——“白鲸”纪念诗选》先后在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
  据统计,近三年在校内外舞台上集中展示的学生原创话剧、歌曲、舞蹈、诗朗诵和戏曲作品等达30余项,在省级及以上征文活动中获奖的高质量原创文学作品100余件。
  艺术作品的孵化离不开学校提供的多元展示舞台,“红心向党 筑梦青春”艺术党课、“讲中华好故事,做时代好青年”主题演讲比赛、“青春向党 奋斗强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合唱比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设计作品展、“颂歌献给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歌词征集及原创歌曲音乐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首红歌天天唱、“千百合”文艺晚会、“春之声”迎新晚会暨公共艺术教育成果展……仅2021年,学校举办的大型艺术展演活动就多达10余场,讲、演、唱、奏、展多元迸发,融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让广大师生有了充足的展示平台,也在浓厚的艺术感染中接受精神洗礼、感受信仰力量。
  从敬敷大讲堂到公共艺术俱乐部再到各级各类文艺活动舞台,从理论涵养到实践体验再到艺术创作,在一项项活动中,“面向人人”的立体式美育格局渐渐形成,创新的教学方式,凸显了育人价值的主体性;多样的学习形式,满足了学生艺术学习多元化需求;开放创新的舞台,促发孵化了一批艺术创作和创新成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