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团宣城市委:将服务社会民生写在青春的旗帜上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钰 龚玲 发布日期:2022-05-06 10:14:04 |
近年来,团宣城市委牢牢把握新形势下青年与共青团工作的时代课题,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凝聚、动员青年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提高青年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生动实践,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发挥出愈发显著的作用,真正将服务社会民生写在了青春的旗帜上。
“栋梁工程” 圆万余学子“寒窗梦”
家住旌德县的佳佳(化名)原本父母双全、衣食无忧,高考前父母因意外和疾病相继离世。团宣城市委、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了解情况后,组织学校对其开展心理疏导,并开通“绿色通道”为其申请助学金。最终,佳佳化悲痛为动力,以超出一本线50多分的好成绩考取了心仪的大学。
小欣(化名)、小兆(化名)是家住宣州区的一对龙凤胎,同年高考中他们分别被安徽建筑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录取。2013年父亲因患胃癌去世以后,家里欠下了沉重的债务,生活十分拮据。当拿到两份录取通知书时,一家人既高兴又忧愁。“栋梁工程”助学项目不仅为他们持续发放助学金,还为他们提供实习见习岗位等。
在宣城市,针对像佳佳、小欣、小兆这样生活突遇变故的青少年,团市委、市青基会的“栋梁工程”助学项目总能及时出现在他们身边,帮助他们重塑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栋梁工程”是宣城市连续开展19年的助学项目,是该市延续时间最长、覆盖困境学生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公益品牌项目,又被称为困境学子们想得起、找得到、帮得上的“及时雨”项目。仅2021年度,该项目资助困境大学生285人,拨付助学金135.53万元。19年来,该项目已累计资助困境大学生1.0227万人。
记者从市青基会了解到,为有效覆盖更多困境学子,“栋梁工程”助学项目自2018年开始深化实施内容,通过吸纳外部资金以拓宽资助群体。新增下设的“困境尖子生”项目,通过对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将助学阶段拓展至高一起始。2021年度,该项目共资助767人,拨付助学金93.24万元。项目在整合外部资金的同时,还将更加成熟的项目管理经验引入“栋梁工程”助学项目管理,通过合作实现了项目资金和管理方式的双提升。2018年以来,市青基会还通过开展“99公益日”线上募集、义卖义演、助学晚会、爱心企业劝募等形式,累计募集公益善款1200余万元,其中2021年“99公益日”三天线上募集善款达69万余元。
为摸清困境家庭底数,实现“栋梁工程”与青少年相伴成长,团市委、市青基会还联合谋划了“希望包”项目。该项目实施三年来,受益人群不断扩大,从最初的聚焦贫困家庭儿童,到现今覆盖农村留守儿童、军烈属单亲等特殊家庭儿童,人数也由原来每年500多人增加到每年不低于1000人;实施力量更加多元,从之前市青基会独立完成款项募集与发放,到市、县、街道三级团委联动走访到户。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慰问3624个困境家庭,累计募集资金120余万元、募集物资价值60余万。
“栋梁工程”助学项目是新形势下团市委对“希望工程”品牌的有益探索,实施19年来,团市委、市青基会不断开辟公益新途径、丰富助学新内涵,既夯实了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同时也让更多青少年感受到团组织的温暖和关爱。
“栋梁工程”助学项目实地走访
“希望包”项目温暖童心
精准关爱 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近年来,团宣城市委在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普法教育、关爱行动等方面主动作为,把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始终放在重要位置。团市委联合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将重点人群走访与青少年普法行动相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新途径与青少年思想引领新举措相融合,一路呵护特殊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
家住宣州区的小威(化名)和小静(化名)兄妹俩,父亲是服刑人员。市青基会志愿者带着助学金来到兄妹家中,嘱咐他们要以阳光的心态对待生活,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服刑人员子女是一群特殊的青少年群体,他们不仅面临监护人缺失的现实问题,也存在社会舆论压力、经济生活无保障、心理负担较重等诸多问题”。团市委青少年发展与权益维护部部长刘钰介绍,近年来团市委和市青基会通过走访、公益项目覆盖、一对一定向资助等形式重点关注服刑人员子女,目前长期关注和帮扶的服刑人员子女7名。
为丰富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新举措,宣城市63个村(社区)开展了“双零社区”创建工作。团市委积极组织开展普法宣传、国际禁毒日宣讲进校园活动,拍摄原创禁毒公益歌曲《健康美丽·与爱同行》MV。组建宣城市青少年事务工作者协会,接访12355热线3起求助。全市建成运行50个儿童服务站,面向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和双职工家庭子女提供免费课后和寒暑假的托管服务。全年开设“公益小课堂”4210场次,累计服务少年儿童80075人次,参与志愿者3698人次。
为拓展宣传未成年人保护知识的新途径,团市委坚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活动,传播社会正能量;坚持开展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活动,强化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开展学法普法用法活动,营造浓厚的普法氛围,促进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为强化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全覆盖,团市委依托“青年大学习”团中央网上主题团课、全国少工委“红领巾爱学习”网上主题队课平台,组织动员全市青少年积极参学,覆盖140万余人次;“六一”期间,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宣讲活动24场;引领全市团员青年学习“七一”重要讲话,争做新时代新青年;举办“宣城少年说四史·争做党的红孩子”语言类才艺大赛;拍摄“跟着诗词学党史”宣传教育片8期;建成皖南黄高峰少年军校,开展少年军校主题实践活动。
市青基会关爱特殊青少年群体
普法宣传进校园活动
“青创园” 成青年创业者的“家”
走进位于宣城市宣州区陵西路52号的宣城市青年创业园,一股青春朝气扑面而来,浓厚而热烈的创新创业的氛围在这里集聚、升华,尔后弥漫开去。2014年11月,宣城市青年创业园经市政府批准正式成立。2019年,创业园与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达成共建协议,并委托宣城市青年企业家协会进行日常运营。多年来,这里成了该市创业青年梦想起航的地方,迎接、孵化并催生出一个又一个优质的创业项目,在全市青年中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
建好“青创园”,筑实服务阵地。创业园紧贴青年需求和产业升级转型,大力创建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培育涵盖展览会议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餐饮管理、模具设计、教育软件开发、青少年拓展教育、网络服务、文化传媒等不同领域,并设有“路演大厅”“公共洽谈室”等,指导园区企业完善企业登记、融资对接、跟踪扶持、项目推介等孵化功能,不断提升全区活力,完善孵化服务功能。注重提升孵化器管理运营人员综合素质,定期举办专业培训。
培育“青创人”,挖掘青年人才。针对不同创业群体,创业园开展不同类型的创业培训。通过“集中授课+互动交流+经验分享+现场观摩”的学习模式,不断丰富课程体系,着力选树培育优秀青年双创人才。联合宣城市青年人才就业服务中心、宣城市人社局开展IYB、SYB等创业培训。累计开展创业培训150余次,创业沙龙60余次,团队拓展20余次,建立人才就业档案500余个,定期组织创业企业参加招聘会、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为创业企业提供实习生派遣服务。
办好“青创赛”,汇集创业好项目。创业园承办了第四届宣城市青年创业大赛,通过举办创业大赛为入驻项目提供与全市青年创业项目同台竞技、相互学习的机会。承办宣城市首届、第二届、第三届网红大赛,与此同时,创业园还积极鼓励入驻项目报名参加安徽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增加入驻团队参赛路演机会,加强创业项目间的交流与学习。
当好“青创手”,助力青创事业健康发展。针对青年创业经验不足、市场渠道狭窄等问题,创业园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肯奉献、重实践的公益服务团队;与中国银行、徽商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提供融资、贷款等多方位的融资服务,享受市青企协2亿元银行业融资绿色通道。与市经开区签订共建协议,在园企业享受开发区企业同等奖补政策。
守好“青创营”,打造梦想空间。目前,创业园累计孵化企业103家,在孵企业24家,直接带动就业人数544人。引进了以科大讯飞为技术支持的伯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松鼠AI教育为技术支持的蒸汽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促进科技、教育、网络、电商等多领域融合,成功孵化出鲜花销售类头部企业——宣城市寻梦鲜花商贸等,2019年至今在园期间企业累计营收突破千万。
做好“青年宣”,筑牢青年品牌。自建园以来多次被宣城市人民政府网、中安在线等媒体报道,扩大了创业园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创业队伍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团省委书记、省青联主席杨正,团省委副书记李波等多次来到创业园视察,并对创业园建设给予高度评价,极大提振了创业青年的信心。
新时期,团宣城市委立足现实需求为青年社会事务提供常态化、专业化、项目化服务,在服务对象、内容、理念与机制方面不断实现治理创新;在巩固传统项目优势的同时,重点加强青年就业创业、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等社会民生项目,真正成为相伴青年成长的好伙伴。
创业园承办青年创业大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创业培训赋能企业成长
□本版稿件由特约通讯员刘钰、龚玲采写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