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涵:于山水人文中 修行的匠人 史昕:因热爱奔赴诗与远方 梅娉艳:从返乡到落乡的无限可能
B4版:庆祝建团100周年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09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2年05月06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093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版面导航  ■本版导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涵:于山水人文中 修行的匠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孙科 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2-05-06 09:20:52

  “在山里打铜器,我理解为是一种修行”。周涵,来自距离黄山市500千米之外的湖北省黄冈市,如今成了定居歙县杞梓里镇坡山村的“新黄山人”。说起他与黄山市的缘分,还要从2013年的一次骑行说起。途经黄山市时,抬头看见远山上一处处徽派房子,美得如仙境一般,从此“徽州”在他心中烙下印记。经过一番考察,他发现黄山市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对外地来黄的年轻人也十分“友好”。于是,他放弃了在上海的稳定工作,选择来到坡山村定居,并于2018年12月创立了“禅铜小屋”工作室。

  2018年初,周涵偶然从纪录片《手工云南》里了解到铜器,次日便乘坐飞机前往云南拜师学艺。周涵介绍,吸引他的是铜器的质朴与厚重,以打造一把铜壶来讲,从设计、下料、锻打、退火、机理捶打、焊接到壶嘴、壶盖、提梁的制作安装等,一般需要历经二十多道工序,至少三万锤。如若制作一体壶,或加上錾刻、镶嵌等工艺,则需要更多的工序,捶打更多的次数。
  “我本身喜欢爬山,喜欢亲近大自然,坡山村的山水人文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也让我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来到黄山市创业的三年多时间,周涵不断摸索,踏遍山水找寻创作灵感,尝试将自然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他以石代锤,将石头的纹路敲击于铜器之上,做出凹凸状的青石作品;取材于自然,将废弃的树根做成铜壶手柄;模拟自然形态,创作出桐叶、板栗叶状的茶则和银杏叶状的茶漏等。他的作品造型精巧别致、构思巧妙,又充满野趣。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赠黄山胡公求白鹇》。周涵曾应黄山风景区邀请参与制作以白鹇为主题的铜器作品。一款采用汉代金银错工艺的“白鹇”建水,形象地勾勒出了白鹇的形状,黑色的镂空犹如白鹇的下腹,远观如白鹇在铜器上飞腾一般。此外,周涵制作的青石茶叶罐、青石烧水壶,用石头制作铜器,经过反复试验,在器物表面做出了“青石”的颜色,演绎出了手工器皿别样的生命力。“在我眼里,物以用为美,我很少做有收藏性的铜器,更多的是考虑实用价值”。周涵的匠心,更加注重作品的形态和实用、细节与着色的处理。
  疫情防控让风景如画、游客穿梭的坡山村变得愈发宁静,却给了周涵更多专注创作的时间与精力。尝试在铜壶内安装炭炉,追溯春秋时期的倒流壶,编撰铜器手册,这些令他的乡村生活依旧忙碌而充实。不论是制作铜器,还是山间栖息,都是周涵因热爱而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心灵的修行。
  2021年,周涵在黄山市举行的青年创意创新创业交流活动中作为代表分享创业故事,先后当选黄山市青年联合会委员,获评歙县首届“青春助力乡村振兴带头人”“最美青农人”称号。目前,“禅铜小屋”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运营模式,2021年销售额近100万元。“从来没有十拿九稳的创业,只有不断的摸爬滚打。创业离不开创意创新,不能做一成不变的事情,既需要行动力,也需要敢于试错的勇气”。最近,周涵计划在黄山市区打造一个手工艺研学基地,开发适合青少年研学的课程体系,集聚更多手工爱好者和文化传承者。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