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倾“心”育“苗” 守见花开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 慧 发布日期:2022-04-15 10:53:05 |
□本报记者 黄 慧 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21个部门和单位共同组织。泗县“小树苗”服务万名乡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2016年10月,泗县“小树苗”心理志愿服务中心全面启动该项目,依托中小学、青少年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场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出网络心理服务规范化运营的“1+1+N”模式(即1位心理专家+1位技术人员+N门课程)。5年来,共有84名心理专家参与“心理成长”课程设计,382名志愿者参与146所农村学校、20所少年宫及18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施“心理成长”课堂,服务农村留守儿童1.2634万人次,为全县3万多名家长开出家庭教育“心理处方”。
一条热线驱“心霾”
“我在学校的人际交往方面很自卑”“我的孩子高三了,上网课总是分神,我很焦虑”“每次因为叫孩子起床都要鸡飞狗跳”……4000050515是“小树苗”志愿服务项目心理咨询热线,24小时服务乡村留守儿童,5年来,共接听来电6234例,让乡村留守儿童情感孤寂的心灵得到有效的精神关爱和心理抚慰。
任教于泗县丁湖中心学校的任院就曾经拨打过该热线。“我们乡村学校留守儿童特别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当时小涛(化名)的情绪特别暴躁,打人骂人,这让我很棘手,我就想起了这部电话”。任院告诉记者,项目发起人邱振良让她以朋友的身份找小涛谈心,了解情绪的源头。任院发现,小涛一直与爷爷共同生活,爷爷再婚生育给小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给任院的疏导工作找到了方向。
如今,热线疏导的工作已经延伸到线下。“小树苗”志愿服务团队与泗县丁湖中心学校开展了长期的合作,该项目组每周五下午给学生开设心理讲座,教师们争相旁听。“邱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书籍和课程,让我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条热线不仅有效地解开了学生的心结,也让我在处理学生工作时更平静、更有效。”任院说。
百堂课程开“心方”
“把孩子吃饭的权利还给他自己,不要把吃饭这种小事与家庭权利斗争挂钩,让孩子有个轻松的进餐环境”。曾经参加“小树苗”家长课程的魏晶晶告诉记者,亲子关系中往往就因为这些小事而变得紧张,而“小树苗”家长课堂就从这些生活小事说起,让家长们意识到亲子陪伴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给出非常实用的解决办法。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留守儿童和父母的电话联系中就有很普遍的问题”。邱振良描述道,家长在电话中说得最多的就是两句话,“成绩怎么样”“有没有听奶奶的话”。邱振良指出,家长除了提要求外,没有更多的交流,这让孩子很反感。对此,他向家长提出了“2134”建议,“2”和“1”指至少每两周打一次电话(部分寄宿制学校每两周放假一次),“3”“4”指三少四多,即少做要求、少唠叨、少抱怨,多交流、多温馨、多分享、多跟父辈沟通。不少家长表示,在实行这些原则后,亲子关系逐渐改善。
项目组经常联合清华心理教育专家、心理教育名师陆续推出线上课程《家有小学生》《中学生家长课堂36讲》及《心育战役18讲》等684场家庭教育课程,5年来,网络课程累计观看人数超过52万人次。
受益匪浅的魏晶晶如今也是家长课堂的志愿者。“很多家长跟我有相似的困惑,我很幸运遇到这个项目组,也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让更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并能够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魏晶晶说。
千场活动筑“心墙”
“俺家晓丽10岁了,这是第一次这么多人给她过生日、送祝福”。在项目组举办的生日会上,张晓丽(化名)的奶奶激动到流泪,其母亲看着视频哽咽道:“明年,我一定要给孩子过生日。”
每天一次心理热线、每周一次生日会、每月一次节日庆祝、每学期一次拓展游、每学年一次春节团圆,这是项目组在全县开展的“五个一心理服务”活动。5年来,累计开展活动1183场,受益人群达5万人次以上。
项目实施以来,服务对象整体满意度高达95.32%,其中2020年为99.16%。连续3年以上参加“小树苗”课堂的留守儿童高达1352人。部分受益家长成为项目志愿者,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志愿服务先进典型。
近年来,团泗县县委以“青年之家”为组织枢纽,以社区“青春行动”试点及“童心港湾”项目为牵引,围绕村(社区)的“难事、急事、关键事”,精准引入“小树苗”幸福成长课堂、周六家长课堂、“蒲公英工作室”青少年普法项目、“七彩假期”留守儿童夏令营项目、“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学生团员向“青年之家”报到、“青年之家·红领巾学堂”、青少年安全自护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把青年志愿者、团代表、青联委员凝聚在一起,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谋划开展工作,让青春力量在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直接发挥作用。
![]() 志愿者向家长开出家庭教育“心处方”
![]() “小树苗”志愿者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