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潵”汤 祈 愿 掐马兰 预订一缕春光 校园偶吟 小 花
08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09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2年04月1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09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皖北“潵”汤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正茹 发布日期:2022-04-13 16:25:23

 □砀山县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李正茹

  “潵”汤的存在,是皖北人勾勒家乡味道时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的记载。
  在砀山,民间广为流传着这样的段子,据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东北人到砀山搞外市调研,在“工农兵”饭店要了碗汤,用竹筷搅动后提起,分明可见微红的肉丝挂于其上,品了品,觉得味道很独特,便起身问身边的老者:“同志,啥汤?”“嗯,‘潵’汤(音洒,一声)。”老者回答。“啥汤?”又问。“‘潵’汤!”老者提高了声音,几个回合的一问一答,引得周围众人纷纷哈哈大笑,这段小故事就流传了下来。
  曾经一度疑惑过这皖北独特的早点名称,“潵”这个字到底从何而来,是北方方言中“啥都有”的“啥”?还是故意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早点师傅盛汤时那动作的潇洒?
  无论如何,在我看来,“潵”字兼顾了这两层意蕴,不像鸡汤鱼汤那样一字就道出了汤底的原材料,读起来还稍微有点神秘感,像是故意设了道耐人品味的谜题。
  家乡的县城里,小小的一间“潵”汤门店,藏匿在老街深处,一年四季都会准时恭候来自四面八方的饕餮们。记忆中儿时冬日的早餐店里充斥着浓浓的肉香,坐满了食客,小店虽然拥挤,但也格外温馨热闹。
  后来闲聊时听父亲说,要想熬好这碗汤,需要提前几个小时准备。每天夜里,师傅会先将新鲜的老母鸡肉、羊肉放进锅里炖煮,待煮到汤汁浓稠,大块的肉炖至软烂成糜,加以作料,紧接着放入麦仁,熬煮数个小时之后,便安静地等候着光临它的第一位客人。这还不算,奇妙的是,“潵”汤里的蛋花不是煮熟的,而是用滚烫的高汤直接冲开。为了避免生鸡蛋留下来的腥气,师傅得有足够的臂力和准头,把煮熟的高汤举到半米高空,手腕一扬间,沸腾的汤头如瀑布般急冲直下,高温和速度兼备,一碗蛋花汤简直冲得气势如虹。
  待你小心翼翼地端着碗嘬上一口,麦仁的香气便裹着肉香滑入胃中。在这个被添加剂充斥着的时代里,人们在美食面前面临着太多的诱惑和选择,而潵汤就像陪伴了人们多年的家人,它醇厚,温润,香而不腻,就算喝下肚两碗,竟一上午都不会觉得口干口渴。
  每天从夜色朦胧到天色大亮,在来来往往的食客中,有早起务工的,有上班上学的,最多的是附近住家,闲散的老头老太太们叫上一碗汤,就着隔壁的刚出炉的肉包子,三五一桌,就打开了今天的话题。若是看到那种表情惊艳夸张的食客,不用多说,一定是慕名从远方而来。
  我对打汤师傅的印象,都藏在那口冒着热气的高高的铁锅后面,师傅的脚下是铁锅旁一个简易的木制台阶,只见他单手稳稳地在碗里打入一个鸡蛋搅散,从高高的锅里舀出来一勺浓汤,不多不少,勺里的汤刚刚把碗装满。“汤好哩!”一声声吆喝,不仅赶走了黑夜,还唤醒了无数味蕾。
  长大后,老街拆迁,小店铺门脸升级,师傅不用再踩着吱吱作响的木制台阶打汤,我走南闯北,再少有和父亲一起吃早点的经历,每当一人在外就餐,早餐店里的朦胧烟雾中总让人想起父亲在冬日的背影,年幼的我在饭桌前等候,他一转身,便将一碗满满的“潵”汤笑着端起走向我。而如今,“潵”汤于我来说再也不单单是一碗普通的早点,它早已成为故乡的烙印,是家乡的符号,成为无数远方游子的牵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