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郭颖超:匠心筑梦 树人育才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盼盼 殷旭东等 发布日期:2022-04-13 11:16:05 |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心中坚守着这样的信念,郭颖超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坚守并努力地行走了大半生。 郭颖超,现任皖北经济技术学校校长。曾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省级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自1996年任临泉县高级职业中学校长以来,他深耕职教27载,将心血全部倾注在职教事业上。
为职教奔走疾呼
多年以来,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一度崎岖坎坷,特别是像临泉县这样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更是举步维艰。为扭转这一局面,多年来,郭颖超积极寻求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认真地对接一些国内知名的企业(行业)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团结兄弟学校抱团取暖、苦练内功,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
在他的坚守和开拓进取下,曾经的临泉职高(后更名为皖北经济技术学校)终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跑出发展“加速度”。2015年以来,临泉县委、县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让全县每名初中毕业生完成中等教育的实施意见》《临泉县职教培训资源整合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多次专题会议研究皖北经济技术学校的发展问题。2015年,临泉县委、县政府投资4.7亿元建设皖北经济技术学校新校区;2022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再投资2.5亿元,启动皖北经济技术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让一个占地面积不足70亩、教职工不足百人、学生数不足千人的职业高中,华丽嬗变为一所占地350多亩、教职工近500人、全日制学生近万人、社会培训年均上万人的中职学校。其中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创新,走在全国职教改革的前列,先后获得安徽省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学校、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省级示范实训基地重点建设单位,两次获得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为临泉县荣获2020年度安徽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市(县)作出贡献。
为学校呕心沥血
在取得巨大发展成绩的同时,郭颖超更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发展不能光依靠政策的扶持,不能光是“输血式”发展,更要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赢得临泉人民的认可、满意。
于是他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推进精细化、常态化管理:抓住关键少数,实施领导班子周考评月考核制度;强化监督巡察,每天进行效能通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工学结合,努力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注重思政教学,打造“四梁八柱”式的德育教育。其中学生自主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开展等工作得到全国中职学校的赞赏,啦啦操社团三次获全国中小学生表演赛冠军。
尽管已五十多岁,且在中职学校已工作多年,但郭颖超在工作中常常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感染大家;他任人唯贤、不徇私情,民主决策、守正创新。特别是坚持每天学习,研究职教新政,吃透上级文件精神,并把新发文件或好的管理经验及时分享给同事们,在他的案头上永远堆放着高高的书籍和学习资料。
为师生全身投入
“以德治校,以爱管理,用人格赢得人心”是郭颖超的治校“法宝”。他常说:“要办有温度、有尊严、有品质的职业教育。”他爱校如家、爱生如子,视同事如亲人。冬日的清晨,他常常是第一个到校的人;中午常常在食堂与学生一边就餐,一边聊天,大雪纷飞的夜晚,他还在学生宿舍门前了解学生的住宿情况;甚至是周末假期,安静空旷的校园内,常能看到他辛劳的身影。他不但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而且关心老教师的身体,得知哪位教师家中有困难,常常主动来嘘寒问暖、帮助解决。
可是对于自己的家庭,他仿佛照顾的并不多。父母年龄都八十多岁,母亲身患重病多年,父亲2021年又几次住进重症监护室,他都没能长时间地陪伴在老人身边;他自己也积劳成疾,长年服药。谈到这些,一向工作从不叫苦的郭颖超偶尔也眼角湿润、声音哽咽,但回到工作中,他仍然无怨无悔、全身心地投入。
郭颖超狠抓全日制教学,让更多的孩子享受高质量的中等教育,帮助众多无缘普高的孩子圆他们的大学梦。同时,他又高度重视社会技能培训,力争以最短的时间为临泉县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出更多的能工巧匠。把学校打造成临泉对外展示和对接长三角的亮丽窗口,为临泉县乡村振兴贡献职教力量。
□本版稿件由刘盼盼、殷旭东, 本报记者徐徐、赵健采写
|
发表评论 |